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翻译

意思: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 。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该句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翻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文翻译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文注释其脆易泮:泮,散,解 。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
毫末:细小的萌芽 。
累土:堆土 。
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
始:开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翻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赏析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 。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事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藩 。据说在十五岁的时候,他个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研读诗书 。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名叫薛勤 。薛勤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有些不高兴,于是教育陈藩,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院子打扫一下?”
陈藩当即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一间小屋我就不扫了 。”薛勤非常吃惊,觉得这小子虽然年少,但是志向如此远大!他在感叹之余,也劝诫陈藩,说:“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 。但是,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自己安顿好,以后才能把整个天下治理好 。”
当时的朝政比较混乱,外有外戚作乱,内有宦官弄权 。陈藩立下“扫除天下”的宏愿,并非随口一提,而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朝这个目标奋斗 。在汉朝,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员靠“举孝廉”,谁的名声好,德行好,公认的学问大,朝廷就选拔他做官 。陈藩听从薛勤的劝诫,认认真真读书,从身边人、身边事上吸取学问 。二十出头,就被朝廷选用 。
他曾经被安排到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小小的县令,这跟他扫天下的宏图伟业相隔甚远,但是他没有掉以轻心,没有不把治理一县之地当作一回事,而是殚精竭虑整顿地方,教化民生,把这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任县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有用的工作经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