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 。

病原

布氏杆菌共分为牛、羊、猪、沙林鼠、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 。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前三种 。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 。布氏杆菌对热敏感,70℃10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

流行特点

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 。母畜较公畜易感,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 。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牛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

症状

潜伏期短者两周,长者可达半年 。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胎儿 。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阴道内继续排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可持续2-3周,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 。患病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皋炎 。

诊断

本病之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特征 。流产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流产后的子宫、胎儿和胎膜均有明显病变,因此确诊本病只有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手段 。

防治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三个方面,措施如下:

①加强检疫,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

②定期预防注射,如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注射,免疫期1年 。

③严格消毒,对病牛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96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牛皮用3%—596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

④培育健康幼畜,约占50%的隐性病牛,在隔离饲养条件下可经2~4年而自然痊愈;在奶牛场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食母乳3-5天送犊牛隔离舍喂以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作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阴性者送入健康牛群;阳性者送入病牛群,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

对流产后继续于宫内膜炎的病牛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和阴道,每日1-2次,经2-3天后隔日1次,直至阴道内分泌物流出为止 。严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中药益母散对母牛效果良好,益母草30克、黄芩18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热地15克、白术15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白芍15克,共研细末,开水冲,待温后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