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笔者与7月20日接中房镇某养殖户电话 , 通关解剖病鸭查阅资料和诊治 , 总结如下: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及高度传染性病毒病 。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 传播速度极快 , 病程极短 , 死亡率高达90%左右 。该病以发病急、传播快、发生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 病理变化主要为肝炎和出血 。对于该病的防控 , 生产实践中 , 以预防为主 , 治疗为辅 。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临床症状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但多在冬季或早春暴发 。3周龄以内雏鸭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 , 病死率在50%左右 , 1周龄雏鸭的病死率可达95% , 4~5周龄的小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低 。成年鸭也可感染 , 但不发病 , 成为带毒者 。潜伏期为1~4d , 有些雏鸭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该病传播速度快 , 高密度饲养育雏的鸭群在8h内可全群感染 。病鸭表现离群、缩头拱背、行动呆滞 , 不久即伏地不能走动 , 食欲废绝 , 眼半闭呈昏迷状态 。部分病例病初有腹泻症状 , 发病后1d内即可表现神经症状 , 病鸭全身抽搐 , 多侧卧 , 头颈扭曲于背上 , 呈角弓反张状 , 故该病又称“背脖病” , 这是该病死亡时的典型体征 。耐过雏鸭生长缓慢 。
1.2病理变化肝脏肿大、质脆 , 色暗或发黄 , 2~5日龄的病死鸭肝脏呈土黄或红黄色 , 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 , 有的病鸭肝脏有坏死灶 。胆囊肿大 , 呈长卵圆形 , 内充满茶褐色或淡绿色胆汁 。脾脏有时肿大 , 表面呈花斑样 。肾肿胀呈树枝状充血 。胰脏充血呈粉红色 。心肌质软 , 脑充血、水肿、软化 。
1.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的临床症状 , 结合病
理变化特点可初步诊断为该病 。更为可靠的诊断方法是接种1~7日龄的敏感雏鸭 , 可复制出该病的典型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 而接种同一日龄的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鸭 , 则有80%~100%受到保护 , 即可确诊 。国外报道 , 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可对自然病例或接种鸭胚的肝脏触片或冰冻切片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此外 , 还应注意与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相区别 , 二者都可引发抽搐和角弓反张症状 , 但黄曲霉毒素中毒症不会引起肝脏出血 。
2综合防控技术
2.1免疫接种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 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 加大多种维生素使用量可增强雏鸭的综合抗病能力 。在收集种蛋前2~4周 , 对种鸭进行免疫接种可使子代雏鸭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以免受感染 。具体方法是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给临产母鸭胸肌注射 , 共免疫2次 , 每次注射疫苗1mL , 间隔14d 。经免疫的母鸭所提供的母源抗体能使雏鸭在2~3周免遭感染 , 保护率可达80%以上 。
2.2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应加强饲养管理 , 不要从有该病病史的鸭场引进雏鸭 , 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平时应定期对孵化室、鸭舍及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鸭场一旦暴发该病 , 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消毒 , 以防疫情扩散 。
2.3紧急应对措施对该病流行初期或孵化场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 , 立即注射康复鸭的血清或高免血清0.5~1.0mL , 一次性皮下注射 , 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死亡 。
3体会
鸭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传染病 , 该病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严重 。因此 , 对于该病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 , 平时加强对雏鸭饲养管理 , 尤其是4周龄以内的雏鸭 , 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 严禁其饮用有成年鸭、鹅长期活动的场所的水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 不同日龄、批次的鸭不能混养 。定期清洗饲料、饮水等用具 , 并对其定期进行严格消毒 。从正规种鸭场引进经过免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