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鹿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粘膜外伤感染,主要侵害蹄部,其次是口腔粘膜和皮肤,呈坏死性病变 。有时在肝、肺形成转移性病灶 。如不治疗,多数死亡 。常在秋冬季节散发,仔鹿易感性强,公鹿因顶斗蹄部损伤,哺乳期和分群仔鹿蹄被踏伤也是感染途径 。
症状鹿精神沉郁、减食、不愿活动、消瘦,延误治疗多死亡 。
防治用3双氧水或1~3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创面撒布碘仿和硼酸等量混合粉末;或四环素粉、高锰酸钾粉;或灌注龙胆紫液、涂硫黄软膏等 。敷以绷带,其中以加10鱼石脂酒精(加热到30℃)绷带为最好 。还可以用0.25奴夫卡因20毫升、链霉素100万单位,进行蹄部神经封闭,平息炎症,改善营养,促进愈合 。
结核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在鹿群中大批发生,影响鹿的发育和生产能力,损失较大 。鹿与患结核病家畜混养,饲养员患结核病,鹿最容易受感染 。
症状初期病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 。主要表现为逐渐消瘦,弓背、咳嗽、不爱运动、减食、贫血、被毛粗乱、体表淋巴结肿大 。在须部、鼠蹊部可见拳头大肿块,产茸力和繁殖力明显低下 。
防治本病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应加强鹿群饲养与卫生管理,不与家畜接触,饲养员要进行身体检查,患结核病者立即调离 。对患鹿实行隔离和临时消毒,防止继续感染 。
布氏杆菌病
人鹿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流产、皋丸炎、关节炎为主要症状 。病鹿和带菌动物是主要感染源,传染途径为消化道,其次是皮肤粘膜 。
症状本病呈慢性经过,初期症状不明显,日久可见食欲减退、消瘦、皮下淋巴结肿大,生长发育缓慢 。母鹿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阴道流出物有恶臭 。2的公鹿单侧或双侧辜丸肿大,不愿运动,喜卧,站立时后肢张开;生长出畸形茸或病态茸 。21的病鹿膝关节肿大,少数关节肿大,有的肿大并破溃 。大部分因增生引起关节畸形,畸型茸为发炎关节对应侧 。仔鹿出现后肢麻痹,行走困难 。5的成年鹿头部枕后有半球形肿胀,切开后排出多量脓汁 。
防治要定期检疫,阳性鹿要隔离饲养,鹿舍要定期消毒,对产房及母鹿分泌物要注意消毒处理 。对鹿群可接种羊布病5号疫苗,对病鹿要用拜有利、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合霉素等治疗,但疗效不理想 。
钩端螺旋体病
以前称血尿病,主要特征为血尿、黄染、短期发热,病原为钩端螺旋体,家畜中羊、牛、猪等隐性带菌者对鹿场威胁很大 。
症状临床多见急性经过(1~3天),患鹿垂耳、离群、拒食、无神,可视粘膜和皮膜黄染,血样尿液,贫血,血液稀薄、色淡 。初期体温高达41℃,不久降至常温,多数死亡 。亚急性型和慢性经过较少,良性经过者贫血状态逐渐停止,血尿和黄染逐渐消失,恢复食欲而康复 。
防治治疗应尽早进行,在体温40℃以上时治疗效果较好,一旦体温降至常温,则治疗效果不佳 。首选药物是拜有利,成鹿5毫升、幼鹿0.5毫升,每天肌肉注射2次,连注3天;青霉素,每次150~250万单位肌肉注射 。必要时可静脉注射环丙沙星100毫升、青霉素80万单位10支,同时要强心补液 。0.1稀盐酸300~500毫升1次静脉注射,也可收到满意效果 。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每天2~3次,坚持3~5天为一疗程 。
巴氏杆菌病
本病见于各种畜禽,以出血性炎症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鹿巴氏杆菌病呈急性经过,危害很大 。
症状潜伏期1~5天,患鹿多呈急性败血型和大叶性肺炎型经过 。急性败血型病鹿体温上升至41℃以上,精神高度沉郁,呼吸急促,食欲废绝,有的有血便,病程1~2天,有的来不及发现症状便已死亡;肺炎型病鹿精神高度沉郁,呼吸困难、咳嗽、鼻镜干燥,有的口吐泡沫或有鼻漏,病程4~5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