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翻译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翻译( 三 )


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民 。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
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 。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 。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
《谏逐客书》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 。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
此文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
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识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畛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现代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翻译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翻译


《谏逐客书》创作背景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被逐的路途上写了《谏逐客书》 。
《谏逐客书》作者介绍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 。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 。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 。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