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菌丝形成的白色絮状物
冬春季节,病害总体上少了很多,但水霉病却让养鱼户非常头疼 。虽说病害主要靠预防,但由于每年冬天气温变化情况都不一样,水霉病防范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发病轻的,用药还能控制得住,发病重的塘口,死起鱼来很吓人 。
水霉病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低温期常寄生于鱼体表伤口处或鱼卵表面,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 。菌丝生长出体表,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物,水温5℃~26℃都可以生长,最适水温13℃~18℃ 。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 。菌丝与细胞组织编结黏附,使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鱼因体力衰竭而死亡 。
水霉病在春季、晚冬最容易暴发,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容易被感染 。密养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中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水霉病 。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鱼体受伤,也会引起水霉病的暴发,尤其是当水体温度上升到15℃时,病情将难以控制,用药成本较大 。通常经验是要在水温达到12℃前将病治好 。
防治关键点:几乎所有的越冬鱼塘都会发生水霉病,而且水霉发病非常的直观,能够导致鱼类较大死亡,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往往容易得到养殖户的重视 。因此,无论是否发现病灶均应及时用药 。此时用药非常容易治愈,等到发现明显病灶时,治疗难度加大 。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发生水霉病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气泡病损伤鱼体,继发水霉病 。开春的时候,大多数池塘水深不足1.5米,池塘小藻类大量繁殖,天气晴好时,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强,中上水层溶解氧易出现过饱和现象,养殖鱼类容易发生气泡病 。再加上池塘越冬期间积累大量有机质,底质差、含氮量高,容易出现氮气过饱和引发气泡病,导致鱼类鳍条、鳃、眼、皮肤等组织出现损伤,水温降低时感染水霉菌发病 。
拉网操作不当,鱼体受伤后感染水霉菌 。拉网筛鱼过程中会出现因捕大留小或上网鱼过多,一次无法全部出售,部分放回池塘的情况,由于鱼在网兜里时间太长,过程中刮蹭受伤;另外,有时拉网只出售套养鱼类(花白鲢等),主养的草鱼鮰鱼等品种上网后受到损伤,损伤部位出现溃烂后继发水霉病 。因此,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 。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拉网前1小时~3小时用VC抗应激 。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葡萄糖,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高锰酸钾和超碘溶液浸洗消毒 。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差、淤泥较多的养殖池塘,需要采取药物预防的措施来控制预防疾病,主要使用硫醚沙星,水霉净效果较好 。
饵料供应不足,鱼相互残食,伤口感染水霉菌 。像黑鱼、鮰鱼等杂食偏肉食性鱼类,水温5℃以上时即可开始摄食,此时如果投喂不足,可能会出现相互残食的情况,尾鳍部位极易受伤、烂尾 。初春,多数池塘拉网会发现鱼尾鳍残缺或出现大量红点状溃烂,其他部位完好,尾鳍损伤溃烂处感染水霉菌发病 。
体表寄生虫: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晚秋气温下降后,未用最后一次杀虫药,致使鱼类体表原先残存下来的寄生虫(如锚头鳋、鱼虱等)得以存活,寄生部位存在伤口引发水霉病,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忽视,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每年10月~11月份左右使用一次维持时间较长的杀虫药,杀一次鱼体体表寄生虫 。
推荐阅读
- 多肉植物多久浇一次水 多肉植物多长时间浇一次水
- 暖气放水的方法
- 仔猪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及时治疗
- 生蚝要怎么煮才好吃
- 生姜和梨和红糖熬水有什么作用
- 舒达源苏打水能长期喝吗
- 防汛工具包括哪些
- 晚上可以喝姜水吗孕妇
- 我看SX1价格的大跳水
- 生煎水饺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