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生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奶牛养殖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随着养殖数量增多,奶牛各种代谢性疾病发生率也显著提高,其中奶牛生产瘫痪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危害很大 。患病牛不但产奶量大幅度下降,还会引起生殖道感染和真胃移位,增加空怀期和子宫脱出的危险,严重者引起死亡 。因此,笔者通过对一例奶牛生产瘫痪分析,希望对奶牛养殖生产中瘫痪疾病提供一定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
生产瘫痪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肌肉松弛、昏迷和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又称产乳热,中医称产后风 。该病以分娩后突然发生轻瘫、低血钙、循环虚脱、昏迷等为特征,主要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特别是产奶量最高的胎次(通常是3胎次-6胎次)最容易发生 。初产母牛几乎不发病;多数发生于分娩后数天内,个别的在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发病 。本病多为散发,但复发率较高 。瘫痪母牛即使在治疗顺利的情况下,病愈后平均产奶量也会下降10%;若同时伴发胎衣不下、乳房炎、酮病,损失更大 。
河南省南乐县某牛场3头病牛皆系改良黄牛,年龄在5岁-7岁,胎次为3胎-5胎 。上胎300天产奶量范围在531公斤-692公斤,顺产后21小时-51小时发病 。
临床诊断
通过3头病牛牵引后肢和扣诊腰部、四肢关节等部位进行全面细致检查,结果显示病牛并无外部损伤和疼痛表现,排除腰鞯部、关节损伤性瘫痪 。经过针刺后肢内侧皮肤,发现患牛反射正常,排除了腓神经麻痹和坐骨神经损伤性瘫痪 。
患牛精神差,体温37.5℃,心跳48次/分钟,呼吸13次/分钟,伴有呼噜声,头颈向右侧后弯曲,卧地不起,用力牵拉头部,呈板硬状 。眼球突出,瞳孔散大,口温低,无反刍,肢冷,眼睑及皮肤针刺反应弱,心跳慢,瘤胃蠕动音弱,初步诊断为奶牛生产瘫痪 。
实验室检验
3头病牛按血液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颈静脉采血20毫升-40毫升,置室温斜放装有血液的试管,待血清析出后注入(血清量不少于0.5毫升)灭菌小瓶内,标号登记 。用EDTA二钠滴定法法测定血清钙含量 。结果3头病牛的血清钙含量分别为3.3毫克/100毫升、5.1毫克/100毫升、5.6毫克/100毫升,均低于正常值(9毫克-12毫克/100毫升),与生产瘫痪奶牛的血清钙水平相似 。
治疗
让畜主给牛翻身,形成左侧伏卧,以缓解右侧肢体压迫麻痹,身下多垫软草,身上盖几层麻袋以保温 。
本病可以采取钙疗法或乳房送风法治疗,考虑到乳房送风法治疗奶牛生产瘫痪,一方面由于消毒必须严格而不易进行;另一方面,打气的度也不易掌控,故而采用了钙疗法 。
为了防止剂量不足引起奶牛不能站立或复发瘫痪,首次注射应选用大剂量 。以每百公斤体重2.2克钙为宜,用20%-30%含4%硼酸的葡萄糖酸钙溶液300毫升-50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 。注射后8小时-12小时病牛如无好转,可按原量重复注射,但一般最多不能超过3次 。同时,根据病情用药调理胃肠功能,如果并发瘤胃臌气,可穿刺放气等 。
应用钙剂后效果尚不显著者,第二次注射治疗时缓慢注入15%磷酸二氢钠注射液200毫升-500毫升、15%硫酸镁注射液150毫升-200毫升,能促进痊愈 。
经治疗,3头病牛2天后基本恢复正常 。
总结
本病是奶牛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以急性低血钙为特征 。奶牛体内血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靠肠道吸收的钙,这部分钙由日粮中供给;二是动用骨骼贮存的钙 。这两者均受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 。母牛对钙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单靠饲料补钙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母牛每半年静脉补钙1次 。一般产后补1次,半年后再补1次为宜 。有的养牛户认为产前半个月给怀孕母牛补钙可以防止生产瘫痪,其实正相反,因为此时补钙会导致降钙素升高和产后甲状旁腺功能紊乱,易导致产后低血钙的发生;其次由于分娩前后雌激素增加,可抑制食欲并使母牛胃肠道消化机能减弱,吸收钙的能力下降,也可导致血钙不足;最后若日粮中Ca、P比例不当,也会影响甲状旁腺分泌,导致产后肠道吸收转运钙的能力下降,故应把血清Ca、P比例控制在1.5∶1以下为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