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01、介子推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面,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寒食节的源头有二 。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周礼非锕俜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禁火期间不能举炊,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以备禁火期间食用,这种食物即所谓“寒食” 。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之推的习俗 。介之推乃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时一位忠贞的追随者,后为火焚,举国哀痛 。《荆楚岁时记》云:“介子推(即介之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 。”这个源头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有剩下几个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之推 。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之推为了了一块肉,煮熟后献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忘了介之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 。但介之推坚辞不就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宁愿过隐居生活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