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像箭射一般飞奔流出 , 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 , 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 , 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 , 最值得欣赏 。后面是一座石壁 , 没有什么可看的 。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 , 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 , 但也很有意思 。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 , 遇到一座石台 。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 , 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 , 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 , 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 , 又像喷射的雾气 , 被阳光一照 , 光彩耀眼 , 不能正眼去看 。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 , 它的前面对着芦山 , 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 , 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太阳迫近西山了 , 余光横射过来 , 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 , 数也数不完 。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 , 白云铺满平野 , 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
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 , 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 , 有的涌出 , 有的沉没 , 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 , 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 , 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 , 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 , 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 , 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 , 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 , 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
《百丈山记》赏析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 , 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 。文章开门见山 , 文尾映照题目 , 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 , 到“山之可观者 , 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 , 首尾呼应 , 一气呵成 , 显得十分集中、紧凑 。
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 , 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 , 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 , 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 , 叙次分明 , 铺排得当 , 重点突出 , 引人入胜 。
通篇状物写景 , 准确而形象 , 细致而生动 , 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 , 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百丈山记》创作背景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 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 。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 , 复又“叙次其详如此” , 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 。诗文并作 , 记其游览之胜 。而作者于诗外作文 , 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 , 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 , 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
《百丈山记》作者介绍朱熹 , 南宋诗人、哲学家 ,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 字元晦 , 又字仲晦 , 号晦庵 , 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 , 专心儒学 , 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他继承周敦颐、二程 , 兼采释、道各家思想 ,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