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什么是“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是”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不仅有“是非”、“真假”等含义,还可以作为助词、连词、动词等用法 。
一、“是非”意味着真假、对错 。
“是非”多用于说话者对某事物的正确与否的态度,是一种感性认识,但也可以涉及到理性思考,即可以看成道德问题,也可以是理智判断:
【什么是“是”在古文中的意思?】1.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2.是非必有,千人之造则必有千异 。
二、“是”多用作连词或表语 。
1.作为连词,连接主述句与陈述句或选择句,表示肯定关系:
1)止于至善,则本是无正 。”
2)投之所亲,赏之所怡,促之以是 。
2.作为表语,表示状态或者属性,有肯定、是否定两种意义:
1)春夏则归于致,秋冬则回于是 。”
2)乃是枯树干土,其细腻可致 。
三、“是”在动词中的用法 。
1.表示“是”的意思:
1)是曰:《不得善之》云云 。
2)所以成其大者,必息于微,弱其所不能,是以众寡之较也,必借于势 。
2.表示“死”、“灭”之意:
1)牛马之死,不为疾疫 。
2)畏敌者灭于内,畏国者亡于外 。
3.表示“减弱”、“消退”之义:
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
2)兵法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战而不胜;不知己不知彼,必殆 。
四、“是”的语法用法 。
1.表示不定的状态:
是者,冥漠之谓也 。
2.表示强调:
是友,凡心之至也 。
3.表示典籍:
《金刚经》
总之,“是”在古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根据不同的语境,它可以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在理解古文时,必须逐句逐词地推敲,方可准确无误地理解其真正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