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二 )


有趣的是,吴宽提的这个问题,被后一任收藏者陆完回答了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图之工妙入神,论者已备 。吴文定公讶宣和画谱不载张择端,而未著其说 。近阅书谱,乃始得之 。盖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如东坡、山谷,谱皆不载,二公持正,京所深恶耳 。择端在当时,必亦非附蔡氏者,画谱之不载择端,犹书谱之不载苏黄也 。小人之忌嫉人,无所不至如此,不然则择端之艺其着于谱成之后欤!嘉靖甲申二月望日,长洲陆完书”
陆完认为这是因为张择端的政治站队问题 。
《宣和画谱》编成的时候,蔡京还在当宰相,所以当时所有跟他不对路的人都不载入宣和画谱 。
这和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都没放在《宣和书谱》里面是一个道理 。
陆完认为张择端一定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肯定看不起蔡京这种大权奸,所以《宣和画谱》里没记载他的任何信息 。
然而,问题是,虽然宣和书谱里一样没有记载苏东坡和黄庭坚,可他俩有大量的资料存世,有很多故事脍炙人口 。
反观张择端呢?
除了张著的那85个字,历史没有任何记载 。
就像我们知道“《千里江山图》的是王希孟”是因为蔡京的后跋文一样,王希孟在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清明上河图 局部 北宋 张择端
当然,后人也有怀疑,会不会是有人画了这样一张画托名?
明代董其昌在自己的《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有如下记载:
“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
“《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
但,我们从以图卷的造型方式、穷极精细的写实程度和绘制的工作量等方面来综合分析,该画大抵是要依赖于实地对景取材的 。
张择端少时游历汴梁,没有身在汴京当京漂的目之所及,风物所感,怎么能画出这种浩瀚长卷?
所以,张择端是北宋人没错 。
04
残本?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在画后留下的信息也很有意思:
其中有两点信息值得我们重视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第一点: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称是 。”
李东阳说“高不满尺”,这是符合的,现存图高24.8cm,但是它的长度却不符合 。
“二丈有奇”的长度应该是六米多 。
但今天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m 。
那就是说,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比明代李东阳看见的时候至少短了70-80厘米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第二点,李东阳说:
“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 。”
佑陵,即宋徽宗 。
那也就是说,这幅画一开始是有宋徽宗的题签和双龙印的 。
至少李东阳是看过的画上的题签和双龙印,不然他不可能瞎写 。
但是现在在故宫里收藏着的《清明上河图》上,一开始的部分只是一张描花的彩笺而已 。
清明上河图不完整之说 《清明上河图》的2大未解之谜翻译


所以这幅画一定是被割了 。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猜想,宋徽宗的题字连同另外那80cm的画,被人裁下来装在一起,成为了独立的一幅作品被人卖掉了 。
这种情况的概率有多大呢?
插一个小故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