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第一步,列名单,先写下3-5个你最钦佩的人的名字
从2014年开始,我开始逐渐意识到生命中的一些贵人,即我佩服要向之学习的人 。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可以排序和做归类的数据,我把从2014年到2021年最影响我的人,都做了罗列 。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看,写的越多,后期归类处理就越精准,有可能的话,就尽可能多写 。
第二步,写品质,列出3点最佩服他的特性,即你想拥有的价值观/品质
第三步,做分类,对这9-15个进行分类,工作类和生活类
第四步,做排序,分别对工作类价值观和生活类价值观进行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初稿
第五步,常更新,平时践行,然后定期更新(半年/一年更新频率)
对比我自己从2018年到2020年的价值观基本没有变 。
2018年版本
2020年版本
2021年11月的版本
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之后更新为如下:
这个版本最大的更新是将价值观拆分为2类,一类是生活类,一类是工作类 。
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条,还是健康第一 。
所以以此为原则,才会在健康三要素保持一定的行动:
1)吃,饮食,比如尽量不暴饮暴食
2)睡,睡眠,比如早睡早起,必须午睡
3)动,锻炼,比如跑步,打篮球
随着人生的阅历,价值观会发生改变,不同阶段的关注的东西不一样 。
我很少见到有家庭的价值观,但是这个对于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梳理,有机会再写一篇文章关于家庭价值观的梳理 。
我也见过其他梳理个人价值观的方法,
比如墓志铭法,想象自己百年之后墓碑上刻什么,别人的悼念词是什么 。
比如畅想法,想象未来自己期望成为的样子 。
但,我自己实践下来,觉得这种对标法最有体感和实操性 。
当然你可以把这几种的结果都放在一起对比,更加全面来看 。
4.总结
梁宁说,决策质量=信息环境*决策模型
但这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前提,就是有明确的价值观 。
不同的价值观,在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进而会选择不同的决策模型 。
即使是双胞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工作环境都一样的前提下,依然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选择,背后的原因就是有不同的价值观 。
价值观不由基因决定、不由父母言行决定、不由环境决定,完全可以由自己的选择决定 。
比如,我们总是会对很多父母离异的人有偏见,觉得他们的情感之路注定不顺利,其实就是因为觉得父母离异的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观 。
少一点偏见,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价值观由我们自主选择 。
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选择践行自己认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而不是社会机器下的复制品 。
就像斯蒂夫柯维所说:“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 。
推荐阅读
- 老舍有几个笔名 都是什么
- 车辆匹配至经销商是什么意思
- 社交媒体的社会价值 社交媒体的价值观
- 童话是什么比喻句
- 金黄色的蛇是什么品种
- 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是什么 易经和道德经的联系和区别
- 电脑为什么没有声音怎么解决 台式电脑没声音是什么故障
- 熟成牛排是什么意思 深度熟成牛排价格贵的原因
- 麒麟是什么动物 四大神兽中的麒麟到底指什么动物
- 专利代理人具备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