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家好,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者有何异同?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 。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 。
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 。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 。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 。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 。
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 。“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 。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 。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初期,约一世纪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 。
二、中期,约五世纪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 。三、后期,约七世纪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在印度本土绝迹 。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简单的理解,区别如下:
1、境界不一样: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佛教则认为“佛只有一个,我们顶多只能修到阿罗汉境界,甚连释迦牟尼都被他们称为“大阿罗汉”
2、修行步骤不一样:大乘佛教追求既度人又度己,小乘佛教则先度己再度人 。
3、地域也不同:大乘佛教以汉地为主,小乘佛教则以东南亚为主 。
4、教材不同:小乘佛教只承认早期结集形成的经典佛经(譬如《阿含经》),对后出的大乘经典,如《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一概不承认 。但是大乘佛教却承认小乘经,认为那是佛对小根器人说的不了义经,大乘佛经才是根本经典 。
5、对菩萨的认识不同 。小乘认为菩萨是成佛前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萨,大乘的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都是虚构 。大乘认为,一切众生,发愿成佛,自利利人都是菩萨,菩萨修行有不同等次,文殊、普贤、观音都是真实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