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有什么讲究吗?平时能在家里贴对联吗 贴对联有什么讲究吗( 四 )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末一字平仄相对 。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二声) 。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少是不规范的联 。转摘自莫斯科华人报社 春节话春联 郑少锋
贴对联是有讲究的,千万别贴错了新房子空着不住也要贴对联的,但是不用人都去的,这个没影响的,是有这么个说法来着,不过你那房子不是没住过人么,就自己去贴个对联表示是有主的房子就好了,结婚时结婚新年是新年对联还是要换的 。
过年贴对联有什么讲究吗?要怎么区分上下联呢?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春 联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 。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 。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二是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三是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谢谢、、、
贴对联要讲究什么规矩吗?(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 。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 。这便是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 。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 。,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 。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 。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