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嵇康是什么时代的人


嵇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嵇康是什么时代的人


嵇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嵇康是中国 文人的 一个情结,他的风骨成为中国文人推崇的精神,他的为人成为后世贤者效法的榜样 。他性格外露,愤世嫉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面对屠刀,神情自若,抚琴而歌,使从容赴死成为一种境界 。
一、广陵音绝,浩气长存
公元262年的一个夏日,在都城洛阳的东市刑场上,嵇康悠然地席地而坐,刽子手持刀肃穆侧立,监斩官则在不远处的凉棚下于桌后端坐 。刑场周围,是把守的兵士,再远一点,则黑压压的围聚着三千太学生和众多的民众 。天上无风,也无鸟叫蝉鸣;刑场上无声,大家呆呆侍立 。天地间一片静寂 。嵇康抬头看了看天,离行刑的时间还早,说:“与其大家陪我干耗时间,不如我来弹一曲吧,拿琴来 。”监斩官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一张古雅的七弦琴被搬了过来 。
这是嵇康的琴,是他卖了田产购得的一把古琴,是曾陪他度过了无数岁月的知音 。嵇康接过琴来,凝视良久,想起伯牙子期的故事,这琴也终要离我而去了,再弹最后一曲吧 。放在膝间,调和琴弦,弹奏起自己平生最喜欢的《广陵散》 。
嵇康左手微扬,右手徘徊,清越的琴音,顿时刺空而起 。时而迅疾,如黄河波涛,汹涌向前,千言万语、多少愤懑与不平,化做滚滚杀气,冲向云霄;时而舒缓,如春日田园,平和秀丽,人生儿多无奈,尽随雨打风吹去 。守场的兵丁,被悠扬的琴音吸引,三千太学生,更是闻声而泣涕 。曲终之后,余韵久久不散 。嵇康抬起头来,对人世已再无留恋与牵挂,只是想到自己得之于高人传授的《广陵散》将要失传,不由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啊,《广陵散》从今天开始,就要绝迹人间了 。”
生命的最后,嵇康发出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悠悠一叹,不是对生命的留恋,也不是为了自己未竟的什么事业,更不是为了自己的家室与子女,只是为了一首曲子,为了后人不能再听到这么好的曲子 。这种境界,这种气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嵇康被捕入狱后,京师的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释放嵇康,让嵇康来做他们的老师 。还有众多的士子把陪他一起坐牢当作是件很荣耀的事,争相入狱相伴,表示不放嵇康他们就不出狱 。但这些行为,却都救不了嵇康 。
嵇康的被杀,表面原因是卷入了吕安的不孝一案,为朋友仗义的说了几句好话 。再加上钟会适时的在司马昭那里敲了敲边鼓,而深层原因却是他对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 。司马氏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避免大家非议朝政,提倡以名教治天下,孝道为先,嵇康却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一切都应该不要违背自然的本性,反对当权者把人们言行限制在儒家各种繁琐礼节中的行为;司马氏要代魏自立,大肆吹捧商汤周武(因为商汤讨伐夏桀建立了商朝,周武王推翻商封建立了周朝),嵇康却“非汤武而薄周孔”,反对司马氏谋篡曹魏大权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不言我直陈,这也就决定了嵇康的悲剧命运 。
二、不媚权贵,自在洒脱
嵇康,人长得很漂亮 。《晋书》记载说,他身高一米八八,潇潇洒洒,风度翩翩,而且,不管穿什么衣服,不管打扮与不打扮,都是那么的卓尔不群,那么的引人关注 。嵇康的朋友山涛形容他清醒时站如松、坐如钟,喝醉后更像玉山将倒一样美,仪表堂堂,气质非凡 。
嵇康的诗文书法琴艺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又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自然就更惹别人倾慕了 。所以一些权贵也会为了附庸风雅来与跟他套近乎,他虽不像阮籍那样对喜欢的人青眼相加、不喜欢的人白眼相对,却也是决不肯半点曲意逢迎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