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多数手机品牌的消失,是命中注定?

01
这几天我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周期和规律,遇到了不少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产业的垄断是必然吗?企业在产业不同生命周期该怎么选择?
就像余承东前不久这么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当于2013年手机的大逆转,如果不能抓住机会,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公司,将来都有可能消失掉 。
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因为从时间纬度来看,从2007年第一款iPhone诞生至今是16年,大家猜猜有多少品牌消失了?
答案是超过九成的手机品牌不复存在,甚至在机构统计里,从全球市场占有率来看,真正能称得上是“品牌”只有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这五大品牌,他们5家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成以上,其他都是other 。

为什么说大多数手机品牌的消失,是命中注定?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思考一下产业的变化规律,比如说智能手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垄断的?它的垄断是一种必然吗?其中的品牌是怎么消亡,或者崛起的?
02
智能手机走向垄断的必然性
首先说结论,智能手机产业走向垄断是一种必然 。
大多数产业发展都遵循一个普遍的逻辑,从产业最开始的百花齐放,中期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到后期的产业成熟,形成几大寡头垄断市场 。
造成垄断有多重原因,有技术垄断,资源独占,规模优势等等,只不过智能手机垄断的原因更复杂一些 。
因为手机属于重资产投资,更容易出现寡头垄断,相类似的还有PC电脑,芯片制造,汽车等等 。
为什么说大多数手机品牌的消失,是命中注定?


为什么重资产产业容易出现垄断呢?
核心原因还是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有两方面,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
想要入局的企业首先得有巨大的现金流做支撑,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一点不容易 。
像锤子和魅族两个品牌都先后出现过现金流断裂的问题,一个求助成都市政府,一个求助阿里 。
即使缓解了资金问题,但如果是后入局的企业,在市场上就有劣势,特别是品牌劣势,没有品牌的声浪,就没有生产的规模,就难以占据用户心智与市场份额 。
像苹果、华为和小米这样的品牌,用户多,出货量大,就能够强硬的对供应商砍价,形成成本的飞轮优势 。
为什么说大多数手机品牌的消失,是命中注定?


我们从波特五力模型来说,那些率先入局、打造品牌心智的企业,它在“行业现有的竞争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上是充满着明显的优势,逐步成为寡头 。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企业怎么走到行业中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上 。
03
明确定位基本盘
纵观智能手机产业和五大品牌的发展,我认为关键是他们在产业初期就找到了自身的定位,锁定自身的基本盘,然后在基本盘上不断做大做强,向外延伸 。
手机本身是一个大市场,但在这个大市场中也存在众多细分的小市场 。
而且,要说明的是一个细分领域并不是只能有一家企业,比如OPPO与vivo就长时间处于同一个赛道 。
OPPO与vivo在智能手机市场都不算是最拔尖的,也不像华为和小米那样每逢发布会就语出惊人,但他们能一路走到现在,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他们一直紧贴低端市场、78线城市的基本盘 。
为什么说大多数手机品牌的消失,是命中注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