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环保变得很“酷”( 二 )


“大气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张昊龙说,他和同事摸索出一套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在区域内统一预警标准,开展联防联控,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管理制度等,并创造性提出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管理制 。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蓝天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昊龙说,通过环境治理,促进了产业集约化、现代化、数字化,装备水平规模化,是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
生态环境保护的路上,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 。万平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民间治沙第一人,科尔沁沙地在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其东部边缘的吉林省通榆县新合屯,是万平年轻时插队下乡的地方 。当万平发现科尔沁不再是记忆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盐碱地和阵阵风沙,他毅然辞掉工程师的工作,开始了治沙之路 。
万平的女儿万晓白,读大学时也每到假期来帮忙 。当父亲遭遇治沙缺人又缺钱的艰难时刻,万晓白带着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放弃城市工作,扎根乡村,致力于科尔沁沙化草原的生态修复 。
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种下的树根扎不到深处,无暇开发的沙地却长出了小草 。这让他们意识到,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规律,恢复草原上的原有物种 。
担任吉林省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的万晓白,带动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大学生志愿者也来参与治沙,如今科尔沁沙漠里的“绿方块”越来越多 。
万晓白还在农村中小学首开环保教育课,协助编写环保教材,将环保理念种在孩子心里 。
【他们让环保变得很“酷”】在生态文学作家英娃笔下,生态文明理念藏在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里 。
她是我国生态文学儿童文学领域的开拓者,所创作的故事有着温暖的基调,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一滴水、一粒种子,都是拟人化的,孩子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和这些生态主角“成为朋友” 。
英娃发现,少年儿童知识面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环境改善的希望” 。
“保护生态其实可以很简单 。”在初雯雯看来,她希望自己和团队能够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让更多青年朋友关注身边的环境,投身到自然保护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蕾,程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