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词举例 双音节词是什么意思啊( 二 )


最后,网络流行语缩略必须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从上文的分类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缩略的三字格在词汇层面上,是在双音化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或借用其他词素或词缀构成的,在句子层面主要是基于汉语句子主谓宾这一基本结构;而四字格更多是受到汉语成语内凝化构成规则的制约 。当然,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关联度大的信息往往不可以省略 。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原因并不能合理预测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发展趋势 , 因为颇有一部分缩略语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因此,我们还需要找到其兴起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 即是何种认知因素制约了其发展趋势 。
从内在驱动力看网络流行语缩略
网络流行语缩略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仿构或重构实现信息的重组(删略或紧缩),产生一系列的新词或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 。这类新词在形式上以三字格或四字格为主 , 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在韵律上比较强调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语义上展现出一定的语义复杂性 , 有时很难从字面推知传递的语义,往往要依托具体的语境 。通观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些网络缩略语已深入人心,甚至逐渐被书面语采纳,而有些则昙花一现 , 这也恰恰验证了网络语言“语竞网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
其实,语言发展与变化所体现的主要的驱动机制就是交际与省力的互动 。换言之,在语言产生和理解过程中 , 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发音,以减少因信息过多而造成干扰的风险 。据此,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齐夫(G. K. Zipf)于1949年提出了齐夫定律(Zipf’s law),认为交际中单词使用的频率与省力原则(least effort)成正相关 。具体来说,在语言产生和理解中 , 对一个词或音施加的一种力,使其能够表达所有可能的意思,从而使说话人在交际中避免因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以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时而耗费大量的脑力 , 这就是省力原则的运作机制 。网络交际也不例外,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总是有意无意地采用缩略形式来提高交际的效率 , 并展现其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与新奇性 。与语用交际中的相关原则(maxims of manner)和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偏重听者的认知推理过程不同,网络流行语缩略主要是基于说话人的语言经济原则 。在省力原则驱动下 , 交际者可以使用更为经济的缩略语传达信息,受众可以在具体网络交际环境中相对容易地获得预期的意义,这样缩略语才能留下 。但某些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发展与兴起还是要兼顾交际双方的认知努力,否则久而久之就会被淘汰 。
由于网络流行语缩略现象飘忽多变的动态特征,还需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与研究 。充分利用网络语料库,我们就可以合理预测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并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