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板块漂移的锅!失散4亿多年江夏鱼在四千公里外找到亲兄弟( 二 )


江夏鱼“三兄弟”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中背孔前端不闭合 , 使得头甲吻部看起来好像裂开了一样,即“裂吻” 。
中背孔是盔甲鱼类头甲背侧最前面的一个大孔,是盔甲鱼类一个主要的鉴定特征和分类依据 。
对盔甲鱼脑颅的三维重建显示 , 中背孔与口鼻腔和咽腔相通,指示了它也是一个具有呼吸功能的进水孔或出水孔,因此可以看作鼻孔或鼻垂体孔 。在绝大多数盔甲鱼类当中 , 中背孔的前端都是封闭的,只有在真盔甲鱼目中的裂吻鱼属和江夏鱼属当中,中背孔前端不闭合,使得中背孔的内缘与头甲的侧缘直接相连 。
虽然“裂吻”听起来像是不那么健康的样子,但对盔甲鱼类来说,有“裂吻”或许是件好事 。
绝大多数盔甲鱼类的中背孔向头甲背侧开口,只能吸入来自头甲上方的水流 , 而“裂吻”使得盔甲鱼类的中背孔增加了一个向前和向下的开口,在游泳的过程中 , 中背孔能够同时接受来自头甲上方、前方和下方三个方向的水流 。因此,“裂吻”或许能够大大提高盔甲鱼呼吸时的进水效率 。
而此次发现的新种戎氏江夏鱼,与后棘江夏鱼和九江江夏鱼显著不同的是,其头甲边缘及其中背孔内缘密布尖锐的锯齿状小刺 。研究发现,这些结构类似于早期有颌类的咽齿旋以及一些花鳞鱼咽部的指向前方的齿状结构,其基本作用是水流流过的时候,能够过滤阻挡体外寄生虫 。
因此 , 戎氏江夏鱼的新发现进一步证实,盔甲鱼类的中背孔在功能上类似于花鳞鱼的口咽管或软骨鱼类的喷水孔,用于吸入水流,进行呼吸 。
另外,戎氏江夏鱼在头甲大小和头甲纹饰上也与后棘江夏鱼和九江江夏鱼显著不同,所以才被认为是“老三” 。

是板块漂移的锅!失散4亿多年江夏鱼在四千公里外找到亲兄弟



江夏鱼化石 。
寻亲之旅
古生物学家们“做推理题”
江夏鱼的化石就是“尺”
相较于其他盔甲鱼类 , 江夏鱼的分布较为广泛、化石材料更加丰富,而且所有江夏鱼的生活时代都仅仅局限在4.4亿年前的志留纪特列奇期早期 。
广泛的古地理分布和短暂的时代延限,奠定了江夏鱼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使得它成为生物地层对比中的一个标志性物种 。
例如,长期以来,湖北武汉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认为并不存在志留纪红层,只有不含红层的坟头组,因此后棘江夏鱼在湖北武汉被首次发现的时候,最初被认为来自坟头组,所处时代是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中晚期(约4.37亿年前),但当时已经属于最古老的真盔甲鱼了,而后研究人员又在江西九江的武宁县清水组发现了九江江夏鱼 。
【是板块漂移的锅!失散4亿多年江夏鱼在四千公里外找到亲兄弟】二者非常相似,这使得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的生物地层可以在种一级上进行精确对比,然而江西的志留纪的地层非常连续,上下成层保存完整,清水组确定无疑属于志留纪下红层,时代更古老一些,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早期(约4.38亿年前) 。
那么,湖北武汉后棘江夏鱼是否真的来自没有红层的坟头组?因此,研究人员又在武汉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终于在武汉的古姆山地区发现了志留纪红层,并根据江夏鱼化石,最终把它确定为志留纪下红层清水组 。
江夏鱼在华南板块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为湖北和江西两地志留纪浅海红层的对比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 , 而此次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戎氏江夏鱼,更是将华南和塔里木两地相隔4000公里的地层直接联系到一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