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什么?


重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什么?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要求,体育课程开课率、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率、学校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 。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每周不少于4课时,高中教育阶段体育课每周不少于3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
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个学时,专科生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08个学时,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鼓励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体育课 。
按照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加强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加强课程管理,严禁挤占体育课,严禁开展“放羊式”体育教学 。
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 。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 。
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
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 。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
【重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什么?】充分运用“互联网+体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探索智慧体育课堂建设,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大力推进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开发建设,形成“一校一品”特色教材体系 。
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大力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 。挖掘整理重庆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资源,有机融入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
在大中小学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建设试点,每2年举办一届市级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
积极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交流机制,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各级各类学生体育活动 。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建立体育特色学校评估机制和淘汰机制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塑造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
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等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 。
制定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指南,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提升体育教学和训练质量 。
制定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大课间活动及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方案 。
强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作用,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
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按要求构建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坚持每年举办校级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比赛等活动 。
优化学生体育比赛项目设置,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市级比赛,每2年举办一届市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比赛,每3年举办一届全市学生运动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