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用量是多少克 白芍的用量

中医治病的巧处在分量上 。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定 , 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 。
以前在中医界的一些同道中,有一种不善于科学用药的倾向 。
他们在临证时 , 不从入细的辨病和辨证下功夫,在处方时不考虑方剂的配伍和药物对人体的利弊,一味求功,一张处方用药可达几十味,一剂煎药重量可达数斤 。
结果是既浪费了药物,又损害了病人的身体 。
古代名医处方用药,都是以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为度,如仲景除了鳖甲煎丸、薯蓣丸和升麻鳖甲汤等少数几个方子以外 , 处方很少超过十味以上 。
虽然开方时量大者较多,但将一剂药的总量折成现代剂量并不大,有不少方剂是做成散服,实际上每日量都很轻 。
例如五苓散,用法是“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一方寸匕草木药末约为1克,日三服也只有3克,就可以治疗“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膀胱蓄水证,如果用量太重,药过病位,反而效果不好,达不到“汗出愈”的目的 。
叶天士医术也很精湛,以方小量轻为特点,徐灵胎不大佩服他的方子,认为叶氏的处方太小太清淡,没有力量 , 容易误病,其实有的药量虽轻,力量却很大 。
曾有一个朋友吃了苍术、藿香各一钱,出现干咳、口舌干燥 , 反应很厉害,说明用药应从实践出发,不能以主观想象为依据 。
李东垣方剂之组合 , 与仲景简繁异度,但在处方用药上 , 长于用轻剂取效,以清暑益气汤为例,方中十五味药物用量最大的是黄芪、苍术 , 各为一钱五分,用量最小的是五味子,只有九粒 。全方总剂量为八钱五分,没有超过一两 。
更值得提出的是,他善于将汤剂轧成粗末,或?咀如麻豆大采用煮散的方法煎服,从而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 。
例如一剂升阳散火汤总量为四两五分 , 用法是“?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 。按照这样的服法,一剂药可作八次服,假若一日两服,用四天是没有问题的 。
运用轻量方剂治病适用范围,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上焦病
吴鞠通曾指出:“上焦如羽 , 非轻不举 。”因此治疗上焦疾患,不仅要多采用花叶一类质轻的药物,而且用量也要轻 , 煎法不宜久煮 , 否则药过病所 , 疗效反差 。
余曾用苏叶黄连汤治疗妇女胎前恶阻,呕恶不止 , 昼夜不差欲死 , 症属温热蕴于肺胃,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乃用黄连三四分以清湿热 , 苏叶二三分以通肺胃,投之多愈 。
查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 , 所以用轻量者,以轻剂恰治上焦之?。?此方药只二味,分不及钱 。不但治上焦宜小剂,而轻药也可以治重病,所谓轻可去实也 。
盖气贵流通而邪气挠之,则气行窒滞 , 失其清虚灵动之机,故觉实矣 。唯剂以轻清,则正气宣布 。邪气潜消,而窒者自通 。
设投重药,不但已过病所 , 并不能去 , 而无病之地 , 反先遭其克伐 。
章虚谷谓轻剂为吴人质薄而设,殆未明治病之理也 。
川连不但治湿热,且可用以降胃火之上冲;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 , 通降顺气,独擅其长,然性温散,故虽与黄连并驾,尚减用分许而节制之,可谓方成知约矣 。
其二是皮肤病
皮毛和人体之表都属于人体之阳位 , 非轻剂药物不能达之 。
所以治此部位的疾?。?一般采用轻剂,如桑菊饮、九味羌活汤、升阳散火汤等,应区别风热、寒湿、火郁之不同分别予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