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人们只需弄清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如有违正义,悖公德,则应及时检省、约束、修正自己,只要履行好一个文人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便无愧于内心,便是无悔人生 。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诗 , 不仅彰显了古代文人士子的高迈气节和超拔人格,而且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时代责任 。从古至今,大凡具有这种社会担当和时代责任的文人 , 其吟诗作文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抒发一己心绪情感 , 更不是纠结个人恩怨得失,他们常常把笔触聚焦于表征自己所处社会症候和风貌的弱势群体,从黎民的急切盼望和草根的殷殷期许中,去探寻和摹绘时代发展的病灶与愿景,他们自己也在探寻和摹绘中,成为时代的先觉、社会的良医、百姓的偶像 , 成为被后人所膜拜 , 所敬仰,所效仿的不朽文人 。
撰写影响当下 , 且传承后世的道德文章,大体需要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在道德人格上,需具备大丈夫伟岸气概,心系苍生的正义良知,和奉献天下的责任意识;二是在学识阅历上,需要具备深湛古典学养,广博的社会见识,和敏锐细腻的洞察思考能力;三是在人生机缘上,需正逢变革转型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气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诚哉斯言 。写千古文章的个中辛劳甘苦,只有文人自己最清楚,局外人和后人难以体会和理解 , 更何况很多文人虽然“一世辛劳文章事”,最终却落得“无缘杏市被雨湿”的归宿 。
【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匪夷所思的是,尽管撰写千古文章,关涉身前身后名,尽管写作过程,非常困厄,比较艰辛,而且 , 最终还不一定为大众,为后世所认可 。但读典籍,工翰墨 , 始终被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且皓首穷经乐此不疲 。究起根本原因 , 无非是文章一直作为社会和文人的双重需要而存在:一方面,是人类社会进步总是借文章加以记载,梳理和展望;另一方面,文人也孜孜不懈地借助文章 , 来展示个人才华、体现自身价值 。因此,自从人类社会迈入序统化管理轨道以降,文章就成为经营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 , 成为管理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手段 。
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章日益从一种个人行为,演变成一种社会行为,文人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对读圣贤书 , 写经世文,趋之若鹜 , 撰写文章,遂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职业 , 先人做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客观评断 , 是基于对文章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的深切认知,这也说明读书为文已成为古时文人追求的主流价值取向 。
然而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世上确实也有些文人不合群 , 不入流,他们不秉持任何功利性目的和世俗性追求,喜欢一盏孤灯展卷、心无杂念著文 , 痴情痴迷于学术探索,热心热衷于文化传承 , 默默地在朝着文明宝塔的路上跋涉前行,偶有心得体会便暗暗自喜、心旷神怡,如能邀得志同道合的朋俦前来分享更是快事 , 索性沽些美酒弄些菜肴,推杯换盏相互酬?。橙榷烨骋鞯统?nbsp;, 酒席散去又钻进书房,埋首于青灯黄卷,很少关注世事纷扰 , 即便进城观风或下乡问景,也衣着简洁行囊清爽,我行我素,悠闲无羁 , 倒也不失一介书生的应有本色 。其实,在这些文人心中,大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慷慨气度 。他们坚信无论横风多重,正气终将直行;不管阴霾多浓,朗日终会高照,因此,守住甘苦寂寞,潜心修炼修为,便不枉人生、无愧家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