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什么( 二 )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到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 。
而“中庸”的“庸”意思就是普通和平常 。就像每个人每天都要吃喝,都很平常,但是非常重要 。简单普通的事情 , 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就像空气、水对我们人类生存一样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物极必反”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思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之后,就会走向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 , 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平衡,做到恰到好处 。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 。从思想根源来说 , 可以追溯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物极必反”思想观念 。它让我们懂得,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 , 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至于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 , 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 。我们古代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 。比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
《论语》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行编著而成的,说到《论语》,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想起几句那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 , 不相为谋等等 。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什么


《论语》短短一万多字,不仅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儒家经典 , 更是中华文化的不朽传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论语》甚至还为我们贡献了3,4百个常用成语,比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既往不咎、见贤思齐、安贫乐道等等都出自《论语》一书 。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体系:
第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
第二、政治主张 , 核心思想是“礼” 。在治国策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 而且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
第三、认识方法 , 核心思想是“中庸” 。孔子确立的仁的思想体系,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
《孟子》说到《孟子》一书,很多里面的名句我们应该都比较熟悉 。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等等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
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 , 性善论和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