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 今天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哲学简史》,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儒学经典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说到我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四书五经”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主题 。它们不仅是儒家经典,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和思想史上的经典 。那你知道“四书五经”是指什么吗?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而“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所以,“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
儒家的经典,最初其实也包括“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大起义,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失传 。到了汉朝时,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 , 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 。所以,“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
四书五经博大精深,今天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四书” 。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什么】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著 。在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按照新儒家的学说,三纲其实说的就是一纲,即“明明德”,而“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 。总体意思,做人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条目实际上只有一条就是“修身”,其余都是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 。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 。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 。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 。如果不同时成人,也就不可能成己 。
所以,实际上《大学》中的“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 。前者是后者的内容 。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个观念,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 。
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 。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一分子 , 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 。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 。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他就是“止于至善”了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 , 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中庸》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一种被动、妥协、消极的态度,但这完全错了 。“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能不及,不能过犹不及 , 恰到好处,谓之“中” 。比如冬天穿棉袄是恰好,夏天穿棉袄就不是恰好了 。儒家常将“时”与’中’连用,孟子和孔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