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塞下曲卢纶朗读 古诗塞下曲卢纶( 二 )


先看前两句:“林暗草惊风 , 将军夜引弓 。”十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还有氛围 。时间在哪里?在第一句的“暗”字上,也在第二句的“夜”字上 。这不是晨曦微露,更不是艳阳高照 , 而是天色已晚,四处一片漆黑 。地点在哪儿?在“林”字上 。这个地方,既不是肃穆的宫廷,也不是热闹的街巷,而是茂密的树林 。山高林密,本身就给人幽暗之感,何况又是在暗沉沉的夜里!人物在哪儿?在“将军”两个字上 。月黑风高之夜,谁会出现在密林之中呢?不是赶路的客商,也不是醉醺醺的流浪汉,原来是外出打猎的将军,正要回营 。
那事件又在哪儿呢?在“引弓”两个字上 。所谓引弓 , 就是开弓射箭 。暗夜里,密林中,将军为什么忽然开弓射箭呢?因为“草惊风” 。想象一下,月黑之夜,将军在密林中穿行,忽然间,一阵风来 , 草丛摇晃,露出一个模糊的影子,仿佛什么东西伏在那里 , 这会是什么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老虎 。古代生态环境好 , 山林中往往有老虎,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又惯于在夜间出没 。俗话说:“云从龙 , 风从虎 。”“林暗草惊风”,不正是老虎出现的信号吗?饶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暗暗吃了一惊 。可是,将军毕竟是将军,无论何时都不会乱了方寸,只听“嗖”的一声 , 箭镞已经射向草丛 。这就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短短十个字,要气氛有气氛 , 要故事有故事,是不是紧张激烈,虎虎生威 , 有如大片的开场镜头?写得真精彩 。回过头来再看,《史记》原文是怎么写的呢?“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一比之下,就知道诗人改写的精彩之处了吧?原文之中,并没有说明李广射虎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到了诗中,这两个因素就分外突出了,山高林密,月黑风高,草丛俯仰,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这才能诱发出将军的一箭,也才能凸显出将军的镇定和勇猛 。
箭射出去了 , 接下来呢?看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等到第二天早晨,将军记挂着昨晚那次惊魂事件,也想看看自己那支箭到底有没有射中老虎,于是又回到原地寻找,这才吃惊地发现,哪里有什么老虎,只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 。那箭呢?一支白羽箭,直插在巨石的棱角之中,不仅仅是箭头,而且整个箭身都深深地插了进去,外面只露出箭尾的羽毛 。
这两句诗,和前两句一样精彩 。精彩在哪里?第一在“平明”,第二在“石棱” 。所谓“平明”,就是天亮 。如果说暗夜造成了神秘,进而造成了误会,那么,“平明”就意味着清晰,也意味着揭晓 。昨天夜里,那幽暗阴森的环境制造出太多的紧张感,也让将军放出了那一箭;那么天亮之后呢,一切都清晰起来 , 谜底也随之揭晓:将军那箭,射中了吗?射中了,但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虚惊一场,这是多大的误会呀 。看到这个场景,将军也会哈哈大笑吧 。前两句紧张,后两句松弛 , 前两句惊,后两句喜 。一紧一松 , 一惊一喜,这样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正是平明才能造成的效果 。
那石棱精彩在哪里呢?所谓“石棱”,既不是石缝 , 也不是石面,而是巨石尖尖的棱角,这根本不是射箭的地方 , 将军却能把箭射进去 , 而且射得那么深,只剩下箭尾的白羽毛露在外面,这是何等的神力啊 。想想看,将军这一箭固然是射错了 , 但是,如果真的是老虎,又会如何?如果换成敌人,又会如何呢?诗人什么也没说,但是,看到这里,谁心里都会涌起无限的钦佩和信任 。有这样的将军在,边疆就没事了!一首绝句,戛然而止,但是余音袅袅,回味悠长 。写得既刚健又蕴藉,真是妙不可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