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西汉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三 )


在对君主和大臣治理国家具体方式的主张上,董仲舒首先提倡要遏制贫富差距过大 , 才能保证统治的稳定 , 指出“大富则骄 , 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 。此众人之情也 。(《度制》)” 。同时反对官员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与民争利“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 , 士不坐犬(《度制》)” 。先搞好经济建设使人民生活富裕,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仁义法》)” 。实行教化能够使天下太平“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能法不犯 , 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身之养重于义》)” 。这里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
在体恤民众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社会政治建设,董仲舒始终强调必须同时运用法制和道德教化两个手段,综合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提出“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 , 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 , 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为人者天》)” 。而且强调教化比刑罚更加重要“阳,天之德;阴 , 天之刑 。天之近阳而远阴 , 大德而小刑也(《阳尊阴卑》)” 。同时董仲舒提出“天之治,常置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 。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天辨在人》) 。在形而上层面论证之后 , 也认为道德教化在实践层面比刑罚更有效 , 因为人民“悦于庆赏 , 严于刑罚 , 疾于法令(《郊语》)” 。发挥了韩非把赏罚作为君主治国二柄的思想 。事实上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后采取的是单纯的法制,最终由于导致了压迫人民的暴政二世骤然灭亡 。这启示董仲舒那一代知识分子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纠正了韩非李斯等人片面重视刑罚的作用 。而且把仁政伦理理念与天志本体论观点进行了结合 。必须合适的形式奖励和处罚的各项职能“庆赏罚刑各有正处,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 。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犹四时不可以相干也 。(《四时之副》)” 。
在面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治理问题上 , 董仲舒首先强调气候的异常是政治治理失去秩序后 , 上天对人们的警告,并在应对天灾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在治理民众方面“省徭役 , 薄赋敛,出仓谷,赈困穷(《五行变救》)”。在使用人才方面“举贤良 , 赏有功 , 封有德(《五行变救》)” 。在君主个人作风方面“省宫室 , 去雕纹 , 举孝悌 , 恤黎元(《五行变救》)” 。在吏治和军事方面“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束甲械(《五行变救》)”等 。在这里以天志为指导阐释了民本思想的具体主张 。认为君主只有努力为百姓谋利,才能受到上天的庇佑 。
这里我们看到了董仲舒虽然提倡在学术组织上罢黜百家,但是综合作用了法家的权术思想、儒家的民本理念、墨家的天志学说,真正做到了以学术的大一统情怀促进政治的大一统情怀 。而他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指导,综合作用历史经验,既突出强调德治的思想,又兼顾吸收法治理念在历史上的实践成果,提出了尊重统治者,关注人民生计的理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别突出地启示我们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不断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德法兼顾的理念启示我们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偏废 。重视民本的思想则更与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高度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