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斧鱼图片 银斧鱼( 三 )


白色 就像很多洞穴生物一样 , 很多生活在深海底部的动物都由于缺乏色素而呈现出白色 。它们和生活在深海中层的生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们有地方可以隐藏 。海底的沙粒以及一些固着生活的生物 , 都为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提供了很好的隐蔽处 。因此,拥有浅色的身体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
深海的眼睛在海洋中 , 阳光被海水和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亮度急速衰减,即使在非常清澈的海域,200米水深处的光线强度便只有表层的百分之一左右了 。在光线如此微弱的昏暗世界里,植物已无法生存 , 动物们则各显神通,竭尽所能地适应环境 。
在深海上层(200~700米深)生活的动物,往往长着一双非常大的眼睛,眼睛的水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和瞳孔(相当于相机的光圈)尤其大 。它们眼睛的视网膜上没有分辨色彩的视锥细胞,只有分辨明暗的视杆细胞 。
在深海上部,有些动物的眼球已经不是传统的圆球形,而是变成了管状,称为“管状眼” 。柔珠目鱼的眼睛就是管状的,它的两只眼睛长在头顶上 , 几乎在同一平面,所以能像人类一样看到立体世界 , 这有利于它在昏暗中捕捉猎物 。柔珠目鱼的每只管状眼中都有两个视网膜:眼睛底部的主视网膜能使近处的物体成像;而眼睛侧壁的副视网膜则与水晶体几乎贴在一起,虽不能成像,但是能感知远处物体的移动 。
管状眼不仅见于深海鱼类,还见于鱿鱼和章鱼 。例如在深海中层生活的发光鱿鱼就长着管状眼 。不过,它的右眼是普通的球形,只有左眼是管状的 。动物学家猜测它的左眼是用来感知来自上方的光线,而右眼是探测来自下方的生物的 。

水深越深 , 光线越暗,1000米水深处通常是阳光能够到达的极限 。700~1000米的深海中层,是光线极其微弱的黑暗世界 , 水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浮游生物的密度只有表层海水的十分之一 。为了适应只有微弱光亮的世界,深海中层的多数动物放弃了视觉,眼睛退化了;少数动物不甘罢休,练就了更加犀利的眼睛;还有的动物信奉“自力更生”,进化出了“手电筒”和“灯笼”,靠自身发出的光来照亮周围,抓捕猎物 。

仿鲸鱼(Cetomimidae)是一类典型的适应深海中层环境的动物 。它们长着大大的嘴巴,体型刚健,可是眼睛却又小又贫弱 。仿鲸鱼中许多种类的皮肤都是红色的 , 这在只有蓝色光线才能到达的深海中看上去是黑色的,不易被察觉 。仿鲸鱼的眼睛虽然视力极差,但是靠着身体侧面能感知水压和振动的侧线,它们有效地弥补了眼睛的缺陷 。
有些鱼儿的眼睛退化得更厉害,只剩下一点点痕迹了 。例如胶鼬鳚科的鱼儿(Aphyonidae)的眼睛退化得很彻底 , 已经凹陷到皮肤下面去了 。这类鱼儿身体惨白,肉质膨松,没有鳞片 , 它们隐居在海底附近,只有用底层拖网的办法才能把它们“请”出来 。

到达深海中层的光只有蓝光 。在这里,动物要借助环境中的微光来看见周围的东西 , 眼睛必须对蓝光足够敏感才行 。有些动物嫌光线不够,干脆自备发光器作照明装置,就像人类打着手电筒或者灯笼走夜路一样 。

【银斧鱼图片 银斧鱼】光巨口鱼(Photostomias tantillux)是一种长相古怪的深海鱼,它的嘴巴很大,可是下颚却没有皮包?。?是空的 。它的皮肤是黑色的,身体侧面排布着小小的发光器 。而它两只眼睛的下方各有一个很大的发光器 , 像两只手电筒,发光器的表面被一层膜覆盖着 。光巨口鱼在游动的时候,它的发光器发出白光,透过红色的膜就变成了红光 。由于绝大部分深海动物都看不见红光,所以光巨口鱼能用“手电筒”将猎物看得真真切切,却不会被对方察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