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儿是什么意思 低能儿( 三 )


“在我们父辈那里,这种成长是他们在大风大浪中习得的,他们经历过下海潮、下岗潮、从农村到城市的打拼,可以说一路摸爬滚打 , 阅尽了人间冷暖,也锻炼出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不怕被人拒绝的‘厚脸皮’,和一颗强大的内心 。”九零后媒体人高哲反思,“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们处在家长羽翼的呵护下,我们只需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 缺少了和他人进行社会化交往的历练,这就导致我们踏入职场后,很多人要么不愿意去社交,要么稍微受了点儿挫折、吃了个闭门羹,就觉得自尊心大受打击 。我们比父辈们欠缺的,其实就是那么一点韧性 。”
另一些社交焦虑则主要由心理原因造成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任心理师林万贵注意到,大多数因社交焦虑障碍前来寻求帮助的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客体依赖性”——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总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引起别人的负面评价,或者麻烦到别人 。而沿着社交焦虑这一症状继续向深处探寻 , 他发现,他们焦虑的根源常常在于 , 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感不足,用专业术语来说,他们的“自我概念”在建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又往往可以追溯到其青少年时期 。“有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注重赏识教育 , 导致孩子从家长这面镜子里看到的全是自己不好的一面 。还有的家长动辄当众批评孩子,给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伤害,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患上社交焦虑 。”林万贵说 。
在现实交往中治愈心灵
不论书籍、大自然或独处能够给予人们多少乐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快乐永远无法被替代 。治愈心灵,走出焦虑,重拾交往,是现代人不应拒斥的自我修行 。“今年康复目标如下:1.本学期开始每周坚持主动联系2-3个好友 。2.好朋友W在同一个城市 , 要保持一月一次的聚会,过生日要给她送礼物 。3.朋友分为好朋友、朋友、熟人 , 亲密程度依次递减,但要做到对所有朋友都友好关心 。4.不时评论下别人的朋友圈动态,如果别人评论了自己的也要尽量回复 。5.要在社交中展示真实的自己,不要变成讨好型人格,不要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总之享受友谊,适应社会,变得更有温度,也更自由、自如 。”豆友水川在自己的《社交复健日记》里立下了flag 。“加油呀 , 看好你!”“要持续更新?。蔽恼孪旅?,组员们纷纷打气 。一直关注心理话题的著名广播主持人文岚也认为 , 社交焦虑者不妨从一些小型锻炼入手,逐步走出恐惧焦虑情绪,“可以先尝试做一些浅层社交,比如和经常碰到的菜场小贩、保洁阿姨、保安师傅打个招呼,收获了社交的乐趣之后,慢慢地就不再那么恐惧社交了 。另一方面,实在不善社交的人也可以先‘向内转’,去开掘自己的心灵世界,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后也许会发现,‘向内转’和‘向外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求诸己,会让你遇到合意的朋友和社交方式 。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的,当一个人不停地向自己的根系挖掘,他就一定可以跟其他的根系相通 。” 张杰则强调,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人际支持和精神愉悦是其他的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的,“不管微博多么好玩,朋友圈多么热闹,建议人们还是尽量回归现实交往 , 特别是趣缘群体(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会群体)的交往,它能最大程度上给予人满足感和愉悦感 。” “线上聊天完毕 , 茫然四顾,咫尺天涯 。孤独反而更深,而且周而复始 。沉迷于线上世界和不得不面对现实,造成了人的撕裂 。”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如是说 。连续多年担任江苏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评委,祁智注意到,设计师们越来越关注以社区营造来增进人际交往,例如去年的一件参赛作品 , 就是利用住宅楼的连廊打造邻里交往空间,“空间是有了,但如何相聚、为何相聚?这些是设计师们无法解答的 。我们要做的,是放下一些,拾起一些——从网络上的信息洪流中拔出 , 和眼前的人、身边的人多一些真诚的交流 。” 要真正关注“人”,把人当作目的而非手段——则是罗绮从自己的“社交复健”之路中收获的思考:“有段时间,我通过把自己当作完成指令的工具人来摆脱社交时的不适感,一开始很有效,但‘面具’戴久了 , 似乎心也变得坚硬冰冷起来 。后来想明白了,无论是工具人式的社交,还是功利化的社交,实际上是把自己或他人物化了,这肯定是不对的 。”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首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小诗《便条》,表面写的是梅子,实则表达了“我”主动向他人开放自身边界的尝试——这也是增进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 。来到南京定居的湖南小伙木叶说 , 有次他们小区群里有人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谁知道咱们小区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呀?结果很多人争相回复,大家这才发现原来群里潜伏着不少‘吃货’ , “现在美食已经成了联结我们业主的纽带,有谁新打卡了附近哪家餐厅 , 总是习惯性地在群里分享,这一幕虽然不像我小时候邻居之间敲门送吃的那么亲密,但还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这样的邻里关系其实也挺不错 。” 一如文岚所言,社交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美好人际关系的渴望、对他人的关注和想要靠近的愿望——既然正视了这一点 , 就不妨努力走出焦虑,拥抱他人,也拥抱那个真实又善意的自己 。新华日报·交汇点采访人员 冯圆芳 姚依依 实习生 陈姝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