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大学 北京人文( 二 )


其实,蔡元培校长以前的北大文科,已有不少主张改革的教员,绝非只是“前进的障碍 。”
同时,改造文科,也在校长本人的兴趣及能力范围之内 。文科的各门知识 , 蔡先生均曾大致涉猎,如何改革,基本上成竹在胸 。
蔡校长改造文科之举深谋远虑,可以分为三点解说 。首先,被打压文理两科为中心 , 理科起步不久,文科则实力雄厚;其次,重点建设理科,所需经费远比改造文科要大得多,非当时窘迫的学校财政所能承担 。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对时代思潮及社会风尚的影响而言,文科无疑更直接,也更有效——假如当初蔡校长首先经营理科,北大不可能两三年内焕然一新,并引领时代潮流 。
在彼时动荡不安的时代更需要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中国社会未来进步的灯塔,它引领了社会思潮前进的航向 。
蔡元培校长时期的北大不仅仅是改革文科,同时设立了研究所,“研究所仿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办法 , 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 。”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
1921年11月 , 蔡元培向北京大学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了通过,第二年1月,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 。1923年没被打研究生教育走上了正轨,强调大学不只是培养人才,更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机关,需时时有新的发现 , 在蔡先生眼里,此乃中国大学教育成熟的标志 。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02
被淡忘的“研究所国学门”
蔡先生认为大学教育的成败,与研究所的有无密切相关,其理由是:一、大学五研究院 , 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大学毕业生出留学外国外,无更求深造之机会;三、未毕业之高级生,无自由研究之机会 。
如果参考蔡先生所提出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审视目前各大学研究生的教育,以及逐年递增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我们或许能够联系当下:
考研真的是因为热爱学术吗?还是为了迎合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读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学究竟要怎样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又想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恐怕这些问题仍需要深入的思考 , 以及时间的证明 。
对于国学门研究所的设立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即北大1922年创办研究所,原定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 , 但实际上只有国学门名副其实 。
三年后,清华学校创办研究院,同样“先开办国学一门” 。何以两校均独尊国学?
其原因是国学的师资实力雄厚 , 学科前景明朗 。还有很实际的一点:创办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需经费巨大,非当年的北大、清华所能承担 。
今时不同往日 , 现代的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各所高校都用了充足经费支持科学研究的发展 , 百年时间里变化如此之大,不由让人惊叹 。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1932年,北大的研究所国学门改称研究院文史部,1934年有演变成为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历经抗战中的南迁与北归,依然是北大学术实力最为雄厚的“金字招牌” 。直至今日 , 北大人文学部仍然名列前茅,既有自由思考 , 也有专深学术,同时还在不断探索“共同研究” , 跨越不同学科的边界,扩展学术视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