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毕业多年 , 小北身边不少文科生还是时常为“大学选专业”懊悔,直呼花四年乃至更多年学习人文学科,是“脑子进了不少水” 。
哪怕当年怀揣理想,哪怕当年是个浪漫的文艺青年,在亲朋好友及热心网友的好心“慰问”下,总是免不了破防时刻:
“你学哲学以后能干什么呀?”
“学历史以后当中小学老师挺好的 。”
“毕业之后是打算考公务员吗?”
“学中文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要不你接着考研吧,读两年再考公务员 。”
—— 相信很多就读于文史哲等专业的同学 , 对这些询问并不陌生 。
尤其在当下 , 个人与其背后整个家庭对专业选择的慎重态度,不亚于择偶 。毕竟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专业,不仅代表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更代表着一张通向更好生活的入场券,甚至是阶级跨越的阶梯 。寒窗苦读多年 , 谁都希望高考之后,是鱼跃龙门的蜕变,而非逐渐下滑的人生缓坡 。
其实对于文科专业的“嫌弃”,从高中便已经开始了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理科学不会,就转去学文”……无形中造就了一种“学理科的同学更聪敏、更有逻辑性、比学文有前途,选择权更多”的舆论环境 。
进入大学之后,人文社科学生则被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 。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最好出国镀金——实用性不够 , 学历来凑 。
学历视为人文学科找工作的金敲门砖 ,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 , 学术早已不只是纯粹的研究,而成为一张张盖章认定的证书 。
【北京人文大学 北京人文】而跟读书时多年冷板凳的刻苦钻研比,求职时的遭遇或许更为冷酷 。诸多人文学科的硕博生苦学多年,有的被认为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毫无难度的工作,有的选择了跟大学专业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让人不禁产生十余载的寒窗苦读时光,“终究是错付了” 。
各种犀利的质疑的眼光,使我们在一瞬间怀疑自己当年仅凭兴趣与一腔热血的选择:我真的应该选择这个专业吗?这个专业真的找不到好工作吗?根据他人的说法,由于专业的限制,以后我仿佛只能局限于铁饭碗一类的工作,现实真的如此吗?
现代的物质生活离不开理工科学者的贡献,这点毋庸置疑 。但人文学科真的对社会毫无贡献,要被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抛弃了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蔡元培先生对此的看法 。
01
引领社会思潮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刚刚建立起来时,人文学科才是大学重要的支柱 。以北京大学为例 , 1917年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作为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蔡元培之值得不断追怀,在于其一举奠定了这所大学的基本品格 。其大学理念,至今仍被许多后辈极力推崇 。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就将文科作为推行改革的突破口 。对此,史家一般解释为“文科教员中 , 顽固守旧的多,是北大前进的障碍 。”
推荐阅读
-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是几本
- 大学没录取上怎么办呢? 如果大学没有录取上怎么办
- 2023年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考试报名时间
- 附考试科目 2023年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考试时间
- 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学费是多少?
- 2023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联系电话
- 2023年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考试考试科目及范围一览
- 大学生如何看待诚信
- 北京户口能在广州买房吗? 北京人可以在广州买房吗
- 英语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 英语专业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