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习俗

导语: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接下来的内容将从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和清明节的习俗开始,一起来看看吧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习俗


一、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他杀害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为了躲避迫害 , 被迫流亡到国外 。在流亡的途中 , 一天他来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已经几天几夜没有进食,也没有好好休息,他又累又饿,倒在地上无力起身 。他身边的随从也找不到吃的,大家万分焦虑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习俗】就在这个紧要时刻 , 随臣介子推独自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他拿着锋利的刀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食用 。一碗热汤下肚,重耳逐渐苏醒过来,他发现介子推腿上流着血,得知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的肉,感动万分,心理暗想自己日后发达了,一定好好好报答介子推 。
一晃19年过去了,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犒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但是却把介子推遗忘在一旁 。身边的很多人都替介子推打抱不平,让他也去晋文公面前领赏,但是介子推平生淡泊名利,他看不上那些邀功之人 。于是打点好行囊,带上母亲,悄悄的出发到绵山隐居了 。
晋文公听说此事后懊悔不迭,他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出山,然而绵山方圆数百里,山高路远,丛林茂密 , 何况介子推又故意躲着晋文公,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放火烧山 , 只留出一条通道 , 逼介子推出山 。
晋文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一试,于是命人放起熊熊大火烧遍绵山,却依然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 。等火熄灭后,人们上山寻找 , 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 , 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 。原来介子推宁死也不愿出山接受功名利禄 。晋文公见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恸,他失声痛哭 。
人们装殓介子推的尸体时,从背后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奠介子推,他们发现去年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
二、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时候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的传统习俗 。[127]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 , 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 , 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习俗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