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的意思: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该句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掩耳盗铃”,意思是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吕氏春秋·自知》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
3、则:但是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的意思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什么意思】4、负:用背驮东西 。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
7、遽(jù):立刻 。
8、悖(bèi):荒谬 。
9、恶(è):害怕 。
《吕氏春秋·自知》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
《吕氏春秋·自知》赏析《吕氏春秋·自知》是一则捂住耳朵偷钟的寓言故事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这则寓言故事,从一“得钟者”“欲负而走”到“钟大不可负”而“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又“恐人闻之而夺己”,于是“遽掩其耳” 。事情发展的顺序很清楚,人物的举动也很鲜明,读时要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懂得自欺欺人的行为是愚蠢的 。
“掩耳盗钟”这一成语又作“掩耳盗铃” 。钟和铃,从前都是乐器,但钟已淘汰,铃却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这就是“掩耳盗钟”演变为“掩耳盗铃”的原因 。
《吕氏春秋·自知》创作背景《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
《吕氏春秋·自知》作者介绍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见到别人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弄到才心安 。
有一天,他听说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便急忙赶到范氏家去,想趁乱捞点儿油水 。谁知范氏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恼,真后悔白跑这一趟 。
推荐阅读
-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终是什么意思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中的终意思
- 耳闻目睹的意思 耳闻目睹是什么意思
- 中国惊奇先生手游有哪些街头见闻 街头见闻系统介绍
- 新闻的价值是什么意思,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价值吗
- 新闻立场是什么意思 新闻的立场是什么
- 不争不辩不闻不看 不争不辩不闻不见是什么意思
- 鸡犬不相闻的意思是什么 鸡犬不相闻解释
- 猪肉价格每斤降了2元 新闻 猪肉又涨价了!一公斤涨近10元
- 猪市新闻:中美猪肉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养猪量未达标被约谈、10大
- 广闻博见什么意思 广闻博见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