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等管仲去世后,齐桓公的下场却是凄惨无比,朝内奸臣横行,公子相互争斗,谁都不在意齐桓公的死活,最后齐桓公停尸两月,未得殡殓,实在令人唏嘘 。其实管仲临终前曾告诫齐桓公远离小人,但齐桓公失去管仲的辅佐后,明显还是有些不太适应 。下面就来讲讲管仲病榻论相的故事,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
做为管仲第一粉的诸葛亮,其在《出师表》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而事实上,管仲主政齐国期间,桓公身边有三个著名小人——烹子奉君的易牙,自阉入宫的竖刁,不事父母的卫开方 。
管仲既然被后世尊为“华夏第一相”,那他为什么不劝齐桓公远离这三个小人呢?咱们的故事,就先从管仲病榻论相说起,或许从中能对管仲的智慧管窥一斑 。
(一)病榻论相 管仲识人之准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先看他的相貌 。相由心生,是看穿一个人最好的镜子 。许多人一听这个就感觉心虚,甚至暴躁 。其实,人的相貌如同江河之水,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改变 。你内心向善,相貌也会向善的方向改变;你内心向恶,相貌也会随之变恶 。只不过,世人通常性格刚强,愚痴难改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性不改,相貌自然也就难有变化了 。这就是本性之病 。
就比如说一个人身体明明有病了,神医来到身边却又不信,那么再高的神医又有何用呢 。如同曹操之病,第一个看出来的是左慈 。左慈让他放弃功利之心跟随自己去学道,结果曹操要杀左慈 。病重难忍之时,又请来盖世神医华佗 。华佗欲为其实施开颅手术,曹操疑其害之,于是杀了华佗 。
关于齐桓公,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就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 。至于扁鹊见的是蔡桓公、齐桓公、还是晋桓公,争议也是颇多 。因为前后时间跨度相差了数百年 。咱们就依史记来说吧 。反正重点说的是一个道理 。
扁鹊三次见齐桓公,他两次说桓公有病,桓公就是不信 。等到第三次见面时,扁鹊二话不说,就逃走了 。看来扁鹊比华佗聪明啊,很懂得自保 。
当然,这段故事发生在管仲病榻论相之后 。
管仲病重之时,桓公身板还硬朗着呢 。关于这段故事,《左传》、《史记》都有详细记载,篇幅较长,就不原文引用了 。咱们就说说其中管仲的智慧高明之处到底在哪 。
管仲要死了,谁能接替他的相位,这是桓公最想知道的问题 。于是他在病榻前来询问相父 。桓公问:“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就说了一句话:“知臣莫如君 。”
【管仲病榻论相为什么齐桓公不听】到底谁能为相,管仲不直接说 。这不是圆滑,而是智慧 。管仲的意思是,你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当然最了解你的这些臣子,谁能为相你自己做主 。
于是,桓公就开始一个一个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了 。
第一个就是厨子易牙 。管仲说:“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 。”
第二个人选是竖刁 。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 。”
第三个是卫开方 。管仲说:“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理 。”
桓公心中三个最理想的人选,都被相父无情地否决了 。桓公心想,看来不能从我的近人里找,要从相父的近人里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