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交过“熟客税”吗


你也交过“熟客税”吗


财税号答税、说税、节税 。3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我们去一家小馆子,熟客通常会得到点实惠,送盘小菜或是抹个零头,这是多次惠顾的情谊 。假使消费场景搬到线上,老客户就未必吃香了 。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个新鲜词 。互联网上时不时就冒出“冤大头”控诉商家搞价格歧视 。有人说在电影购票网站买了会员,票价反而更高;有人抱怨玩游戏“越氪越非”,越充值越难抽到好牌 。
去年底,一位网友写了篇长文,抱怨被外卖网站“割了韭菜” 。他称自己常年买某家的驴肉火烧,配送费从没超过3元 。充了外卖平台的会员后,配送费竟然“飙升”到6元 。他换了个号,发现两个账号同时同地的配送费并不一样,非会员只要2元 。
中国标准化协会安全健康消费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曾经遭遇大数据杀熟 。
被指责的互联网企业则个个信誓旦旦,坚决表示自己从未干过“杀熟”的勾当 。被那位网友抱怨的外卖平台回应称,配送费上的价格差异是由于系统缓存而导致的误差 。更常见的解释是通过发优惠券进行差异化营销,谁让咱拿不到更大额的优惠券呢 。但其实,从天而降的红包只是一种被计算过的运气 。
复旦大学的一位教师带领学生打了800多次车,花5万元,做出一份调查 。在几家打车软件中,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显著低于非苹果用户的4.12元 。“苹果税”还体现在,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定价高(专车、优享等)的司机接单,概率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 。
在美国的一档节目中,Uber经济研究主管曾说,在手机电量即将耗尽时,用户愿意承受9.9倍的动态溢价 。
大数据知道得太多了 。根据用户搜索的时间、频率,能判断出你是“随便逛逛”“有点种草”还是“迫切需要”,进而调整价格 。还可以根据你的家庭住址是不是在富人区,判断你的消费能力 。有人天真地问,大数据怎么知道我住哪里呢?不用你的收货地址,只要系统每天在晚上12点采样你所处的位置,不出一个月,就可以得出你家在哪 。
同理,它也能知道你的工作地点,甚至还能算出你的职业 。有专业人士说过,如果一部手机电量总是满的,就可以判断它插在充电线上,从速度上又可以判断出在开车,这个状态持续很久就可得出此人的职业是司机 。
人们手机里的信息让渡得越多,跟互联网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越少 。美国有句话是,如果用户附近没有肯德基,就给他显示更贵的比萨饼价格 。
为防卫无止境的窥视,许多网友开始了与大数据斗智斗勇的过程 。有人点餐上午用美团,下午用饿了么,绝不养成外卖业托拉斯 。有人反向操作,让自己画像模糊,不定期在购物车里放上毫不相干的物品,混淆视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