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唱国际歌了 清北学生唱国际歌被开除


为什么不能唱国际歌了 清北学生唱国际歌被开除


(一)
社会性进步是必须在不断的革命、创新和改革中的,——尤其是社会某一新的历史阶段的初始期 。但要注意,从逻辑上说,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初始期,从业和探索,通常都具有过渡性质 。此时的“过渡性”特质是:不是所有改革都具创新性质,也不是所有创新都具革命意义 。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当革命、创新和改革成为一种时髦,必有不三不四的人狂热参与其中,因如此,假冒伪劣就不可避免 。再加上,国人有信奉“淈泥扬波而随大流”的陈旧陋习,也会致“‘改革’掉革命”的思潮(有些人是不自觉)有泛浮之势 。不过,从人民自身的角度上说,即使某些幼嫩存缺的改革,在“探索”“过渡”意义上,也具有合理性 。这同时是说,不是所有改革都会被实践最终确证和选择 。鲁迅说,人类的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
因此,一个为人民负责的、清醒的改革领导党,应不断地推进革命、改革,不断对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 。用一句曾经(三十年前)十分时兴的话说,要“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在实践的全面展开过程中,不断鉴别、反思,施以必要的斗争,以求得真理 。
无疑,这一反思是有痛苦的,但确是必须进行 。反思要经常化,要有勇气和胆略,要有坚决改正错失的决心 。不过,非不得已,就尽量避免颠覆性鉴别 。要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科学的认识方法,在不断“探索”中向前“过渡” 。这里请特别注意,从时代使命来讲,“公制共富”社会主义是当代人类指向性目标,一切改革和反思式改正,都应以此为底线,要在改革发生利益缠结时,以此,破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政治迷盲 。
(二)
当前的问题是,在两个相反方向上的两种极端性态度 。一是,保守性“护短”,容不得对改革、改革者的批评,面对批评,动辄扣以“反改革开放”的帽子 。譬如,几天前,面对人们和政府要清算“当年少数人对国有资产的倾吞”的意见,立马就有人出来解释说“这是当年国企难以为继而不得已所采取的措施”,有人甚至近于蛮横地拎着“反改革开放”“反一部分人先富”等大把大把的“帽子”,——企图把一切不同意见压下去 。
二是,完全对改革持否定态度,以为社会主义只有一个固定化模式,一经确立,就万古不变 。其实,这些人不懂得,历史发展,总处在赫拉克利特的“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永恒的运动中 。这些人忘记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继续革命,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革,口号是“一斗二批三改革” 。
当代历史清晰标明: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没有一个人有固定的模式化倾向,在大过渡的若干分段质的相对稳定中,前进的改革,有时,要有——改革——改“改革”……的历史递升的 。
有一点令人担心,在辩证的理论思维相当地缺乏的中国知识界,这两个极端化倾向仍是严重问题 。并且,这两种极端化倾向,有时会有“快速颠覆式”的莫名其妙的互相转化,——“两极相通”的非理性版 。
(三)
在中国四十年的改革中,人民是抱有真实、诚实的热情的,并不断成长着 。
人民真诚地摸索,诚实地举着“实践检验真理”的旗帜,每一问题的出现,他们通常也及时地表达出来 。比如,改开之初的奖金挂帅,人民群众批评为“一切朝钱看,怎能向前看”;再比如,一风吹搞农村大包干(局部极不发达地区,在一个时期里搞大包干,当然是可以实行和试验的),农民尖锐批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另比如,“全民经商”风、“事事承包”潮、“一股就灵”论,直至后来的MBO,人民群众批评其“吃公毁国”……等,均是及时的 。最具典型性的有二:一是当年的通钢,有见地的一些工人联合起来,要求以更高价购买通钢,以保工人不下岗,国企资产不遭损;二是,以王宏斌为代表的聪明的南街人,以外圆内方的方略,一面以个人名义买了企业,实际在南街村内部统一“全村人集体占有资产”的共识(经济分配,在主体上实行类供给制之外,干部只拿250,其他人适当贯彻按劳取酬),——即仍保持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