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直播带货不合规李佳琦被点名 成典型案例

【双11直播带货不合规李佳琦被点名 成典型案例】11月20日,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报告称,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计27天监测期内,系统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14296274条,日均信息量约53万条 。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
“消费维权”日信息量
明星直播带货涉嫌刷单造假
报告称,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334083条 。每日负面信息量较为平稳,日均在12373条左右,其中11月1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 。舆情在直播方面话题的高度集中与今年“双11”对直播这一电商“新标配”、商家“新基建”、流量“新入口”的格外依赖有关,从本次监测的舆情反馈来看,直播带货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两个方面 。
根据报告:有报道称,11月11日晚,当红脱口秀演员李雪琴与杨天真等被邀嘉宾在某平台参与了一场直播活动,这场主要销售数码产品的带货直播,最终在311万人群的围观和粉丝对李雪琴依依不舍的道别中结束 。李雪琴或许不知道,刚刚和她互动的大部分都是虚假的机器人粉丝 。一位全程参与此次直播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天结束时的311万观众中,只有不到11万真实存在,其他观众人数都是花钱刷量,而评论区与李雪琴亲切互动的“粉丝”的评论,绝大部分也是机器刷出来的 。
报告指出,直播带货虽然火爆,但相当一部分只顾着聚流量、扩销量的商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商家、主播之间责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后问题时互相“踢皮球”,进而引发消费者围观吐槽 。其中,报告列举了“李佳琦直播间’买完不让换’”的典型案例 。
不合理规则致“薅羊毛”人屡被“割韭菜”
报告指出,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促销规则类负面信息915029条,相关负面信息在11月1日和11日较多 。“双11”期间促销规则相关舆情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电商选择性推送优惠券精准杀熟 。平台利用算法技术给不同类型消费者数据“画像”并量身定制更“懂你”的商品和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或搜索到的结果比新用户少 。而蒙受损失的消费者一旦识破套路,即通过网络吐槽表达不满;
二是不合并付尾款不能使用满减优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须熬到凌晨、双11当天不能退款等“硬规则”引发的无奈“吐槽”热度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诸如计算满减、津贴、红包、合并购买等堪比数学考题的玩法抬高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便捷感体验,导致“尾款人”热情下降 。
根据报告公布的典型案例,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此外有网友还爆料,高洁丝买两件有折扣,但限购一件 。
“双11”期间消费维权舆情应对建议
如何积极而理性的回应舆情,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类主体应清醒把握双循环、扩内需背景下营商展业的良好契机,既要创新运营手段、又要坚守底线和诚信意识 。既要有向新技术要战力的网络营销智慧,又要有知规则、明边界的责任意识,守法律、有担当 。既要拿出真招实劲儿严把商品质量关,又要“心口如一”,切实摒弃那些已经严重背离互联网开放共享精神的优惠促销套路;既要有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相关权益的维权机制,又要有优化提升消费体验与品质感知的人性化设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