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古诗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 )


秋思和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枯藤老树昏鸦 , 渲染出黄昏的景象 , 天色渐暗 , 众鸟归巢 , 而作者仍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 对比之下 , 会勾起无限思乡之情 。
小桥流水人家 , 是温馨的生活场景 , 与古道西风瘦马对比 , 艰苦的旅途让人更眷恋家的温暖 。
这两句都为最后两句做足了铺垫 , 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渴望 。
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
而秋思鉴赏:
盛唐绝句 , 多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 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 , 叙事成分逐渐增多 , 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 ,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 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 , 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 , 不事渲染  ,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 , 可闻、可触、可感 , 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 , 带来无边春色一样 , 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 , 也可使木叶黄落  , 百卉凋零  ,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
它无形可见 , 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 , 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 , 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 , 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 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 , 是异常丰富的 。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 , 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 , 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 曰 :‘ 人生贵得适志 , 何能羁宦数千里 , 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
张籍祖籍吴郡  , 此时客居洛阳 , 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 , 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 , 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 , 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 , 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
\”欲作家书意万重\” , 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 , 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 , 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 , 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 , 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 , 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

三、四两句  ,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 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 , 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 加以时间\”匆匆\” , 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
书成封就之际 , 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 , 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 , 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  , 刻画心理入微。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 ,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 , 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