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  滥用抗生素是我国和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 也加速了耐药菌的蔓延, 细菌耐药形式严峻, 不仅抗生素普遍细菌耐药率升高, 并且危害极大的“超级细菌”也纷纷登场 。
一、社会原因
1.养殖行业中的大量使用, 导致“间接”滥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不仅可使动物抗病能力提高, 还可让它吃得更少, 长得更快, 因此在养殖业领域, 为了加速动物的生长和获得更好的成活率, 应用极为普遍 。
    2经济利益驱使, 形成恶性市场竞争
    3凭处方购买抗生素的规定执行不力

抗生素使用原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 抗生素必须凭处方购买 。 然而10年过去了, 我国医药体制尚未分家, 监督机制执行不力, 凭处方购买抗生素药的规定, 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施, 要真正做到凭处方在药店买药, 仍然存在较大的现实障碍 。
4临床药师指导治疗的制度不完善
21世纪药物使用的多元化, 使执业药师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 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执业药师指导用药又确有必要, 但在我国药品零售体系还不完善的形势下, 执业药师指导用药仍存在局限性 。
   
二、医师原因
2.1专业理论水平欠缺
①是混淆抗生素与消炎剂 
抗生素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来对炎症发挥作用的;消炎药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 。 许多医师以为有炎症就应用抗生素, 这是不对的 。 比如“关节炎”主要由微生物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 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 ②是混同抗生素与抗菌药 
抗菌药与抗生素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 抗菌药包含抗生素 。 一般来说, 抗菌药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除一部分来自于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外, 还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 青霉素、链霉素等有抗细菌作用的抗生素是抗菌药 。 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 对其他微生物感染无效或效果很差, 但目前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以抗生素代替抗菌药的使用范例, 比如在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或在发热时使用抗生素现象就较为普遍 。 ③是未能熟练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 
抗生素使用原则


有些医师看到患者病情一时间没有缓解, 就随意更换或联合使用抗生素, 而看到患者病情缓解时, 就又随意地减少剂量或停药 。 给药次数、剂量或疗程的掌握不科学合理, 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病原菌, 反而会促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只好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 形成恶性循环, 滥用不止 。 ④是临床对病情不能作出准确诊断 
担心漏诊、误诊, 应用抗生素时采取联合用药或大剂量用药, 忽视了感染的程度和细菌的敏感性 。 有的对一般感冒、发热病人也用上2~3种抗生素、连续3~5天 。
2.2临床用药习惯不良
①是无指征预防性用药较多:有的医师为保险起见, 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范围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在手术前后长时间大量使用抗生素.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预防性用药的指征 。 ②是选用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不科学:不少医师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 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联合使用2种以上的抗生素 。 殊不知, 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尽相同, 若联合用药不当, 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疗效, 反而降低疗效, 甚至加重毒副作用 。 ③是倾向应用广谱抗生素较多: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 在未能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使用广谱抗生素, 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应使用窄谱抗生素 。 ④是存在保险起见心理:对已确诊的病毒性疾病, 为保险起见, 也给予抗生素 。 经常把抗生素当作安慰剂使用,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疾病, 部分医师总觉得不用抗生素就不放心 。 ⑤是凭经验盲目使用抗生素:忽视了抗菌药物的特性和抗菌谱, 不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不能根据病人的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 制订合理的个性化用药 。 ⑥是更换使用抗生素频繁:抗生素的疗效有周期问题, 如果疗效暂时不理想, 首先应考虑用药时间不足, 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 频繁更换药物, 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 ⑦是局部用药现象比较多见: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和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均不宜局部使用抗生素 。 ⑧是无原则迁就病人的不合理要求:有的医师不愿得罪病人, 于是听从病人点药, 任意开出大处方、滥用昂贵抗生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