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得太冤根本没有谋反,反倒是诛杀他的杨仪意图谋反


魏延死得太冤根本没有谋反,反倒是诛杀他的杨仪意图谋反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蜀汉五虎之将之外战力最强、功劳最高的一员大将,但他在诸葛亮死后,却被杨仪借马岱之手以谋反之罪诛杀,还被杨仪灭了三族,结局不可谓不惨 。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种种迹象却足以表明,魏延死得太冤!他根本没有谋反之实,反倒是诛杀他的杨仪意图谋反 。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 。
杨仪本是诸葛亮从荆州带来的,他能说会道,被诸葛亮逐步提拔为秘书长,就不免常以诸葛亮的名义对诸将发号施令 。魏延自恃功高,从来不买他的账,两人之间多次发生冲突,积怨甚深 。
魏延自认为是蜀汉的老臣宿将,对后辈盛气凌人,丝毫不懂人际关系的重要,谁知这就成了他的致命伤 。
在魏延身处前线一心抗敌时,留在诸葛亮身边的杨仪,利用魏延与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分歧,屡进谗言,说魏延常发牢骚 。发些什么牢骚呢?不外乎“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之类 。诸葛亮虽然常常勉励双方和衷共济,以大局为重,但是年深日久,也不免受到谗言的影响,渐渐疏远魏延 。杨仪在取得诸葛亮的信任之后,有计划地从朝内到军中都拉好了关系,大搞关系学,大组关系网,做好了日后与魏延争权的充分准备 。
诸葛亮临终之时,身边只有杨仪、姜维等人接受遗命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病况恶化太快,来不及从前线召回魏延;二是诸葛亮在杨、魏之争中,有偏向杨仪的倾向,故意只让杨仪接受遗命 。究竟真相如何,后人也只能是揣测而已 。
据杨仪的传达,当时的遗命只有两条:一、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全军由杨仪统率,徐徐向汉中撤退;二、命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全军仍按时行动 。
杨仪派人去向魏延传达遗命,有意激怒魏延,只要魏延抗命,他就可以用”抗命”、”谋反”的大帽子去陷害魏延,以泄私愤 。梗直的魏延果然上当,他完全不相信通过杨仪传达的这个遗命,认为这是杨仪伪造的,对于遗命,当时就表示了如下的态度:
一是“丞相虽亡,吾自现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 。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二是“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勤,作断后将乎!”
魏延抗命,让杨仪抓住了把柄 。而且退兵的命令是以诸葛亮的名义发布的(是不是杨仪所伪造,将士们并不知道),魏延既然抗命,就是叛乱,就是谋反 。杨仪一天数次以羽书飞报成都,说是魏延谋反 。魏延也派人飞报成都,说是杨仪谋反 。双方互相攻击,羽书交驰,使得蜀汉朝内君臣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蜀汉大本营只好凭关系,凭印象采取了保仪杨疑魏的态度 。就是这种有斯偏袒的态度,被杨仪充分利用了 。
魏延自觉忠心耿耿,对国家尽心竭力,问心无愧 。他天真的以为只是不买杨仪的账,并非对蜀汉政-府抗命,相信事情总有澄清的一天 。于是他命令部下抢在杨仪之前,先到汉中 。当时敌人在北,汉中在南,如果说他谋反,为什么他不向北去,反而南下呢?正因为他内心坦然,根本未做最坏的准备 。
杨仪则是狠下一条心,从一开始就准备把他整到底 。到处传达军令、”政令”,说他谋反,使他军心涣散,最后利用他还很信得过的马岱接近并乘机袭杀了他 。魏延至死都得不到一次申辩的机会,真是冤沉海底 。
当马岱把魏延的头交给杨仪时,杨仪居然在魏延的头上踹几脚,大骂一番,还要诛其三族,表现出小人报仇的快意,实在是暴露了自己卑劣的真面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