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
教学要点: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
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
明确:第一段:秋味 。(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五幅 。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推荐阅读
- 白糖糕的做法 白糖糕怎么做
- 原神解除罗蕈的封印任务怎么做-解除罗蕈的封印任务方法介绍
- 强学会发展历史 强学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 鲍汁草菇怎么做 鲍汁草菇的做法
- 古风隐退整诗的意思 《古风隐退》原文
- 怎么储存香椿 储存香椿的方法
- 奇亚籽减肥食谱,奇亚籽的食用方法
- 致癌食物第一名?瓜子是致癌的第一位吗
- 梭子蟹的做法清蒸 梭子蟹清蒸怎么做
- 吃维生素b族的好处和副作用,维生素b族的作用及功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