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段:“就因为这些 ,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 , 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 围绕着这种怀念 , 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 ……”
这两段文字 , 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 , 几乎都是相同的 , 前者放在开头 , 领起全篇 , 造成悬念 , 揭示主旨 ,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 后者放在结尾 , 总结全文 , 强调中心 , 回扣文首 。 这样 , 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 , 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 , 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 , 也有首尾照应的 , 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 , 那么严整 , 运用的频率也不高 , 难度却较大 , 但如果运用得好 , 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 ,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 , 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 , 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 , 我的母亲 , 我的妻子和儿子 。 ”
再看结尾:“这样 , 我们在阳光下 , 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 到了一处 , 我蹲下来 , 背起了母亲 , 妻子也蹲下来 , 背起了儿子 。 ……”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 , 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 , 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 。 而且 , 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 , 开头是“散步”总概 , 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 , 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 。 这样照应 , 既有序 , 又有物 , 既合理 , 又严密 。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 运用时 ,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 , 不能简单重复 , 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 , 要有明显的适应性 , 开头只能作开头 , 结尾只能做结尾 , 不能互换而用 。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 , 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 , 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 , 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 , 至少出现两次 , 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 , 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 , 使文章浑然一体 。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 , 领起下文 , 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 ,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有的从内容上 , 逐层引向深入 , 有的从感情上 , 依次推向高潮 。 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 , 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 。 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 全文共9个自然节 , 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 。 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 ,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 ”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 ,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这两段文字 , 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 , 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 , 它们都是一名话 , 都是独立成段 , 二者不仅内容相同 , 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 , 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 , 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 , 都是二重转折复句 , 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 , 实际上 , 只有两个词之差 , 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 。 这样总结 , 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 , 使文章前后相联 , 彼此关照 , 避免了松散和拖沓 , 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 , 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 , 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 , 如果出现在开头 , 则起领起作用 , 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 , 则起总结作用 。 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 , 但更自由灵活 。 《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 , 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 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 , 不是为鱼” , 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 , 一次是在第6节 , 二次是在第18节 , 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 , 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 , 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 。 这些语句 , 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 , 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 , 概括领起 , 总结归纳 , 前照后应 , 十分和谐紧凑 。
推荐阅读
- 写景四季变化的作文【通用6篇】
- 雨天作文写景【精选6篇】
- 写景游记作文【范文5篇】
- 小学写景作文怎么写【范文4篇】
- 写景的作文三百字【通用7篇】
- 小学5年级写景作文【精选9篇】
- 关于写景的作文【范文3篇】
- 写景的作文【通用10篇】
- 写景作文儿左右【通用10篇】
- 写景的号段【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