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到白族看扎染


民俗旅游:到白族看扎染



民俗旅游:到白族看扎染
到白族看扎染
【民俗旅游:到白族看扎染】扎染 , 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 。 在“白族之乡”的云南大理 , 色彩斑斓的扎染制品 , 已成为民俗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扎染 , 古称“扎缬”、“绞缬” , 俗称“印花布” , 有着悠久历史 。 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 , 早在一千多年前 , 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 。 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 , 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 特别在盛唐年间 , 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 , 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 。 十世纪 , 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 , 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 。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 , 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 , 而后染色 。 即染 , 则解其结 , 凡结处皆原色 , 余则入染矣 , 其色斑斓 。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 , 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 制作时 , 根据作者喜欢的花样纹式 , 用线将白布缚着 , 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 , 再行浸入染缸里浸染 。 如此反复 , 每浸一次色深一层 , 即“青出于蓝” 。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 , 取出晾干 , 拆去缬结 , 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 。 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 构图严谨 , 布局丰满 , 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 。 白族扎染取材广泛 , 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 , 其图案或苍山彩云 , 或洱海浪花 , 或塔荫蝶影 , 或神话传说 , 或民族风情 , 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 , 千姿百态 。 在浸染过程中 , 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 , 图案产生自然晕纹 , 青里带翠 , 凝重素雅 , 薄如烟雾 , 轻若蝉翅 , 似梦似幻 , 若隐若现 , 韵味别致 , 独树一帜 ,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
近年来 , 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 , 推陈出新 , 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 。 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 , 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 。 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 , 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 , 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在一些白族地区 , 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 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 , 像泼画而非泼画 , 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 。 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 , 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 , 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 。 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 , 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 , 更好地表现物像 , 增添艺术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