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触觉教育,应从还未出生开始( 二 )


生活和竞争所迫, 工作和学习正蚕食家庭的私人空间和家人享受亲情的时间, 家庭亲情时间在不断缩短;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人离开乡村或城镇的“熟人社会”, 一头扎进大中城市的“陌生人丛林”;
熟人社会的监督和家族监管的呵护日益淡漠, 家庭正远离家族呵护;
电话、短信、微信、QQ聊天、wifi、IPad打破了“暂时与世隔绝”、“清静安逸的世外桃源”“家人享受亲情交流的地方”等家的属性, 家庭的静谧性被打乱;
家务活市场化淡化了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 加深了家人的隔阂、疏远了亲情;
成人忙于生计, 孩子忙于学习, 子女急切需要的感情呵护被繁忙生活节奏所吞没, 多数情况下子女处在一种冷漠、疏远、缺乏交流的环境中, 家庭沟通几率日益减少;
精密度要求迅速提高, 按时按点到岗接受一定的制度约束, 格式化、规律化的生活方式使得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功课、陪伴孩子娱乐等都受到制约, 日益导致孩子生活上缺人照料、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现象;
家庭间邻里相对封闭, 邻里间水电气声相通, 老死不相往来;人权意识普及使得谁也不关心谁、干涉谁、搭理谁, 大大限制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空间……
汉字“亲”的繁体字右边会有个“见”字, 看见了才叫亲!没见面就喊亲的是淘宝网——亲, 掏钱吧;
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父子有亲”, 父母亲和孩子之间一定是有亲近的, 有亲才会有爱, 亲爱亲爱, 这事儿连蝴蝶都知道, 两只蝴蝶就唱“亲爱的慢慢飞”, 飞远了就不属于你 。
可今天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还有亲近吗?有钱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的幼儿园、小学, 一个星期见一次, 还问星期六、星期天能不能不接 。
没钱的父母外出打工, 把孩子扔在老家, 一个月甚至一年可能才能见一次, 能“亲”吗?
打小在没有爱中长大, 成年后说能给他人以爱、还报社会爱, 你信吗?
触觉对抑制肌肉紧张、惊觉度、触觉防御、触觉识别、情绪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
孩子出生过程中胎盘的包裹、子宫和产道的收缩以及出生后吃奶、穿衣、吹风、洗澡等都不断为触觉提供丰富的刺激, 促进个体的正常发展 。
触觉统合失调, 主要是因为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协调不佳, 从而影响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 即所谓触觉敏感(防御过当)或触觉迟钝(防御过弱) 。
触觉教育的内容
孩子还未出生时, 我们就要对他进行一些触觉的训练 。
例如:溜胎, 胎儿八、九个月大的时候, 妈妈要注意加强运动, 通过走走停、走一走再停, 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的训练 。
同时, 妈妈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生, 因为在生产的过程当中, 子宫的收缩、胎盘的紧裹以及产道的挤压都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 。
孩子出生后, 妈妈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 如果实在没有奶, 一定要注意给孩子提供非常丰富的触觉补偿 。
触觉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官, 而吃奶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种主动地(开始是被动地)触觉学习 。
吃奶的时候, 孩子要用舌头把妈妈的乳头和乳晕全部裹住, 这里的皮肤不像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那么光滑, 孩子含在嘴里, 其实并不舒服, 但是为了吃饱, 不得不被动的接受, 慢慢的, 他会主动地去接受这种触觉刺激 。
在喂奶的过程当中, 妈妈会有不断地抚触、拍打等动作, 这些都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 。
有些妈妈懒得喂奶, 觉得喂奶之后, 乳房的形状没有过去那么好看了, 于是把孩子甩给“牛干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