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二 )



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2>林逋《山园小梅》: ----梅自高洁心亦芳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知人论世,林逋一生没有做过官,住在西湖孤山,没有妻子儿女,和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善于运用一种细腻小巧的手法来描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活,表现远俗闲适的情趣 。这首诗起笔就写出梅花独占风骚,不同凡响,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 。用百花的凋零来烘托梅花的凌寒独放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颈联诗人烘云托月,通过对霜禽的神态动作心理的刻画,极力渲染梅花的高洁风韵 。霜禽也被梅花吸引,意欲在枝头嬉戏,一个“偷”字活灵活现地刻画出霜禽小心谨慎的神态和心理,机灵可爱的小生命对梅花充满爱怜,多么富有人情味,她的出现使梅花更加勃勃生机,增添了诗的情感美和画意美,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可谓精心锤炼而无人为痕迹,即是“平淡”其表,“邃美”其里 。

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3>欧阳修《戏答元珍》:------情韵幽致,一唱三叹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欧阳修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风格平易流丽 。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满,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 。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怀 。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 。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
“冻雷惊笋欲抽芽”,蛰虫是动物,有知觉,在冬眠中被春雷所惊醒,作者借此状写春笋,以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以地下竹笋正欲抽芽之态,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 。因此“冻雷惊笋欲抽芽”句可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 。
二、对宋诗的“以文为诗” 脱唐现象的思考(1)时代背景
一、宋代是一个充满了论辩性的理性时代 。积贫积弱的国家形势,形成了宋朝议论化的时代氛围 。运用议论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涵 。
二、诗歌适应理性化时代的需要,转向议论化的创作道路 。
1.从学术文化思想方面看,北宋兴起的理性主义的论辩思潮,促成了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会 。这对宋诗议论特点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它在反对浮靡骈文,及“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更直接推动了宋诗走向新体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