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三 )


三、宋代由于政治集权,社会变革,经济转折,尤其在文化方面,理学发达,易学繁盛,禅风流行,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再加上怀疑与创新的开拓精神的发扬,遂发展成一股思辩之风、崇尚义理之习 。
四、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韩愈已直接倡导“以文为诗”,其议论之作直接影响到宋时的欧阳修及苏轼诸人 。“以文为诗”是韩愈在诗歌实践中,把散文的笔法引入到诗歌当中 。韩愈则开拓诗歌的境界,其对宋代诗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
(2)含义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 。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 。宋诗中的“议论”,实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宋诗往往以议论融合叙事,或与抒情、写景紧密结合;或以议论作为全篇的精神支柱;或将议论作为情感郁结后的喷发,再借形象的语言为表现手段,使诗作情韵、理趣兼备,并有机交融,化为一体 。“理趣”则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表现的是人生哲理和生活理趣 。这二者作为宋诗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宋诗重说理,以议论理趣见长 。这不仅符合了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还是富有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 。这样说来,其二,宋诗的议论特色,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反映 。
(3)评价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几成后人公认的纲领性批评 。但这还不够,需要以辨证观点对宋诗进行具体、深层的分析,追寻其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独特风貌及其深层特质 。
1. 严羽指出宋诗的弊端在于“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诗而至此,可为一厄也 。”严羽认为,宋诗缺乏一唱三叹之音,缺乏兴致,因而也就失去了诗歌的审美品格,对宋代的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主流诗派多采取否定态度 。在严羽看来,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根源在于诗人对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悟”的缺失 。严羽敏锐地发现并切实抓住了宋诗的病症,提出诊疗的方案是“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妙悟”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他认为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因为孟浩然的诗“惟在妙悟” 。
2. 明代中叶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抨击“宋人于诗无所得”,缺乏诗的“天真兴致”,复古派代表李梦阳更是尖锐地指出“宋人主理不主调”,犹如衣冠木偶,与严羽的“兴趣”之说显然有某种渊源 。
3. 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就曾这样阐明唐诗和宋诗之间的关系:“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尽落,精神犹存” 。而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也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 。其中关于“唐宋诗之异点”的那番评论颇妙“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 。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
4.宋诗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内省态度、理性精神和人文旨趣;从审美上看,它追求格、韵、味、趣的统一;从创作上看,它融合师古与创新,兼重规则与自由 。“以文为诗”的这种散文化诗风大大提高了诗歌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