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原创:江城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题目:以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戏答元珍》、梅尧臣《鲁山山行》为例分析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
一、宋诗平淡风格的形成总述: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代时序的重心位置 。平淡美之追求,发端于梅尧臣,成熟于苏轼、黄庭坚 。平淡并非平庸浅俗,而是要求“意新语工,得前人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出自《六一诗话》),指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平淡”作为宋诗学的重要审美理想,在宋代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风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
具体分析如下:

宋诗的风格,宋诗平淡风格形成以及以文为诗的脱唐现象思考


<1>梅尧臣《鲁山山行》:----静谧恬淡无萧瑟,意新语工有野情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知人论世,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平淡论,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一文中写道:“其顺物玩情之为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又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 。
意新语工概述:“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诗人摆脱了传统的“悲秋”主题敏锐地捕捉到山间秋景独有的一面,以清疏之笔写晚秋山间的宁静恬淡之美,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野情” 。首联使用倒装句,起得突兀;尾联收之以问句结得蓄籍,云外一声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中间两联属对精工而又洒脱,“改”“迷”“升”“饮”用得贴切精当,让人玩味不已,以动写静,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1)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诗人初到鲁山,便发出一声兴奋的呼喊—果然能满足我喜爱山野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连绵的山峰高高低低皆由自然,这与我那不受拘束的野情真是一拍即合,诗人用一个倒装句把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此句写景写情,浑然一体,也定下了全诗欣喜的感情基调 。
(2)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着诗人的脚步不断呈现在诗人面前,即使同一座山峰,因为视觉的不同,也如魔术师一样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美貌,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人以无限的新意和美感,可见这一个“改”字妙用 。诗人独行,品味着那迷人的风光,不知不觉迷路了,这一个“迷”字用的极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由迷恋风光到迷路,既说明风景之美,又说明诗人游兴之浓,是诗人野情的自然体现 。
(3)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迷路的诗人来到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看到了一幅动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因“霜落”而“林空”,深秋的季节,枝上无叶,林中视野无碍,显得空明清爽,只见狗熊轻松悠闲地爬到树上嬉戏玩耍,温和可爱的鹿儿静静地在临溪饮水,丝毫没有被作者这个不速之客所惊扰,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恬然、和谐优美 。
(4)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耐人寻味,这是虚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这是怎样的人家?这大山深处还藏着多少美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