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的歌,把方文山的43首中国风写进周杰伦历史系的结尾


方文山的歌,把方文山的43首中国风写进周杰伦历史系的结尾


前言
迄今为止,“周杰伦历史系”已经解读了十首周杰伦的经典歌曲,分别是 ——
(下划线打开单篇链接听歌)
《爱在西元前》
《床边故事》
《止战之殇》
《双截棍》
《忍者》
《以父之名》
《夜的第七章》
《美人鱼》
《伊斯坦堡》
《牛仔很忙》
后台的数据告诉我,很少有人会把这个系列的文章都看完 。不得不说是有点遗憾的,这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组文章 。
方文山的歌,把方文山的43首中国风写进周杰伦历史系的结尾


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切入系统地聊周杰伦,江先生的这一组文章可以说打开了我另一个维度的周杰伦世界 。
江先生的每一篇文章,说是查阅典籍无数的呕心沥血之作并不为过,至少我是写不出这样旁征博引的佳作 。做公众号以来,我接触到有大学老师想把周杰伦文化做成系列教案,有博士把杰伦写进毕业论文,我很欣喜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跳脱纯粹娱乐的窠臼来讨论周杰伦和他的作品 。
今天是周杰伦历史系的最后一篇,向舾再帮这组文章做一次吆喝,把永远爱你写进诗的结尾,把方文山的43首“中国风制造”写进周杰伦历史系的结尾 。
方文山的歌,把方文山的43首中国风写进周杰伦历史系的结尾


前面更新的十首歌,方文山填词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周杰伦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背后,往往都有方文山的身影 。
方文山的词作凭什么能在群星璀璨的流行乐坛杀出一条大道,成就一首首经典呢?在系列的最后一篇,作者与大家一道品味方文山歌词中最吸引人的精华所在,那就是自称“方道文山流”、独步“素颜韵脚诗”的中国风 。
自从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引发“白话文运动”之后,近代中国人已经渐渐失去了古汉语的语境,而诸如黄遵宪提倡的“我手写我口”等诗歌通俗化的运动,又反复清洗着普通人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极大的消退了适合中国风生根发芽的土壤 。
虽然有抗日时期短暂的中兴以及一批老派革命领袖的偏爱,但古典诗词终于在文革前后被列入“四旧”,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古典诗词才渐渐从绝境中走出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中国人从语句词汇、表达方式到逻辑思维都已经不再适合古典诗词的写作,尽管在思想相对解放之后,诗词依然成为人们很重要的一种文化需求 。
有需求自然就会有供应 。那么,在缺乏了足够的底蕴与手法的环境里,怎样多快好省地制造大量中国风的文化产品呢?一个捷径便是用典 。在一句平常的句子中夹杂大量古典诗词的词汇,便可以强行营造出“古典”,如若词作者的文字功底不差,一首中国风歌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来 。
方文山的歌,把方文山的43首中国风写进周杰伦历史系的结尾


比如方文山入选高考考题的名曲《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
总体来说,这几句歌词都是非常简单且逻辑性不强的白描手法 。素胚,笔锋,牡丹,檀香,宣纸,走笔,这一系列中国元素被简单罗列在四名歌词中,如同将一件精心准备但并不合身的汉服强行套在了“一如你”三个字身上 。
如果所有的文字通通都罗列古文,那整首歌将会非常不接地气,而方文山的常用手法便是用“我”、“你”或“谁”这几个富有现代气息又非常有代入感的人称代词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这样的例子很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