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红土 , 西汉回填用黄土 , 东汉不用黄沙泥 , 唐宋墓坑多黑土 。
“土夫子”口口相传的一句顺口溜 , 将长沙一带古墓的土质特点描述得明明白白 , 现代考古学家们也从中获益良多 。
一、“土夫子”对古墓断代的秘诀在湖南地区 , 那些专门从事盗墓勾当的人有一个隐晦而形象的称谓——“土夫子” 。早年的土夫子做的是贩卖泥土的正经生意 , 他们寻找并挖掘一种粘性很高的黄土 , 作为添加在煤球里的材料 , 运送并销售到长沙市区 。在挖泥的过程中 , 他们其中有人发现了古墓 , 从而走上了依靠盗墓发财致富的路线 。
既然走上了“专业化”的路线 , 土夫子们不仅逐渐学会了依照“寻龙点穴”的理论判断古墓的方位 , 还能根据回填层的土质特点对古墓进行断代 , 并总结出了不少“行业”内的秘诀 。
【辛追夫人是谁的夫人 辛追夫人的真实历史】长沙一带古代贵族的墓穴 , 为了防潮防腐 , 往往会用一些特殊质地的土回填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多数是用本坑的红色网纹土回填 , 也就是土夫子口中所说的“红土” 。
网纹红土
到了西汉时期 , 贵族造墓比较讲究 , 多用从外地找来的粘性极高的黄土回填 , 以提高墓穴的密封性 , 有时候还会在棺椁上下及四周加一层“白膏泥” 。白膏泥以景德镇的“高岭土”为最佳 , 湿润的时候呈青灰色 , 晒干后呈灰白色 , 分子结构紧密且黏性好 , 具有十分优秀的防腐能力 。也许是消耗量太大 , 西汉后期墓的黄泥质量明显下降 , 里面多含有沙子 , 黏性和紧密性与纯正的黄土相去甚远 , 因此被土夫子称作“黄沙泥” 。
东汉时期墓穴回填不用黄沙泥 , 而是用密封性较好的“白膏泥”对墓室的墙壁、地板和天花进行批荡 , 所以土夫子说“东汉不用黄沙泥” 。而到了唐宋 , 建造墓穴又开始使用黄沙泥回填 , 但其中的杂质较多 , 土质偏黑 , 墓室的做工和密封效果远不及汉代 , 这种回填土被土夫子称为“黑土” 。
白膏泥
二、一座险遭“土夫子”捷足先登的珍贵古墓清朝末年 , 仲夏的一个深夜里 , 天气闷热潮湿令人烦躁 , 厚重的云层遮蔽了月光 , 善化城外东南五里地的一处山丘上的气氛格外阴森 , 连附近的蛙虫都纷纷噤声 , 四周寂静得可怕 。南山坡的一片树林里隐隐传来沉闷的沙沙声 , 在死寂的山林里显得异常诡异 。
这是一个仅能容纳一个人进出的方形洞口 , 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洞里有两个人 , 其中一个叫谢晓初 , 他正是一名靠贩卖死人陪葬品营生的土夫子 , 另一个是他刚收的一名“徒弟” 。在之前的几个月 , 两人先后几次来这座山丘“考察” , 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一处埋藏了珍宝的古墓 。
事实上 , 谢晓初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 当时湖南一带就流传着这里是五代十国南楚国开国君主马殷的墓地的说法 , 这个传说甚至被清代官方记录在了《湖南省通志·善化县志》中:“马王疑冢 , 在县东南五里 , 楚王马殷筑 。”
《善化县志》里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马王墓 , 甚至连是不是真正的墓都不能下定论 , 所以用了“疑冢”两字 。但这就足以令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趋之若鹜了 ,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土夫子来这里试探过 , 这两座类似马鞍形状的山丘上 , 留下了好些盗洞 。
谢晓初就是其中之一 , 凭借十数年土夫子的敏锐嗅觉 , 他有七成把握在这里找到古墓 。他与徒弟花了几个晚上在这里开了一个盗洞 , 今晚只要再继续往里掏几下 , 说不定就能找到墓室 。
推荐阅读
- 我的手机经常蓝屏是怎么回事啊
- 我的世界又高又黑的是什么
- 我的心事三三两两蓝蓝是什么歌名
- 我的头是三角形的
- 我的兔子一直在发抖这是为什么
- 蜗居大结局 蜗居大结局剧情是什么
- 两任丈夫都是二婚 阎学晶的两任老公
- 我电脑网速很好怎么游戏老是掉线
- 我该选择大豆蛋白还是乳清蛋白
- 我的体育成绩为什么总是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