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与抖音谁更胜一筹 快手是干什么用的( 二 )



用户使用流程
一、入口进入1. 发现
我理解的“发现”其实是一个认知层面的东西——也就是用户是否知道这个APP的定位是什么(这个APP是用来干什么的) 。
为了提高用户对产品的认知,抖音和快手都经历了改名历程 。快手从“GIF快手”到“快手”,抖音从“A.me”到“抖音”,名字的改变也意味着产品战略发生了变化 。如果抖音到现在还叫A.me,可能大家都还不知道这是啥东西,直接把自己定位成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就清楚多了 。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看短视频呢?
无论是在地铁上、午休时、吃饭时还是排队时,都是碎片时间,虽然我们无法挪出一大段空闲时间用来消遣娱乐,但这些碎片时间所产生的价值却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那么,为什么用户在“没事可干”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看看快手或者抖音呢?
都说抖音“有毒”,一旦打开很难停下来,它正在悄无声息的“吞噬”着用户的时间 。
最可怕的是,本想着利用碎片化时间消遣一下,但一不小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还不自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它的精准推送 。它会把内容大致分为几大品类,通过你的浏览行为、观看时长来确定你所喜欢的类别 。对于刚进入抖音的用户,它会精准推送同一类别的爆品,等你掉进这个品类的信息茧房里,再扩展边界,把这个爆品所属的大类继续推给你,行之有效,又简单粗暴 。
抖音的火爆却也让大家开始思考起生活的意义,很多用户发起了刷抖音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质疑 。刷抖音一时爽,刷完后却陷入了懊恼之中,因为你发现当你希望利用这点碎片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时,比如:了解时事热点、看书,却难抵抖音的诱惑 。
快手其实也意识到了竞争对手的问题,创始人王欣曾说过:
“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增加时长,比如说加强沉浸感,加强视频之间连续的体验(这些都是抖音的产品特性),把观看收益最大的东西往前放 。如果这样做,以我们现在的内容体量,每天再提升二三十分钟的时长并不难 。但关键是我不觉得这些手段跟记录、分享生活这个目标很吻合,用户只有24小时,你让他沉浸在这里花了很多时间,他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和收益,这也需要去替他考虑的 。”
因此,快手在迭代更新中依然保留了原来的产品逻辑,没有效仿抖音去做沉浸式体验,给用户的感受就是我看快手但我不会沉迷 。
2. 进入
抖音原来的slogan是“专注新生代的音乐短视频APP”,去年改成了“记录美好生活”,和快手的“记录生活记录你”很相似 。
以前的slogan是为了体现产品的定位,“新生代”、“音乐”、“短视频”很明显地告诉了大众这是一个针对年轻人的,可以使用潮流音乐拍摄自己想要的短视频的产品 。改了slogan后说明抖音的用户群在慢慢扩大,不再局限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正在将“魔爪”伸向非一线城市的普通大众,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大众化 。
其实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发送内容的心态也会存在很大区别,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大多只是通过这个平台,在内容上来博眼球 。他们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分享记录,生活场景化很突出,所以快手很注重营造生活社区的氛围 。
而抖音最开始的用户群,则是注重选音乐、加特效,强调个性创意的“潮”人,生活场景化少了些,多了一些技能的体现 。抖音这次品牌标语的变化,想必就是为了吸引和普及那些潜在的用户群体,拓展自己的市场 。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快手的有个细节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刚进入APP的新用户,快手的右上角会有一个引导提示,内容大致为:“喜欢农村主播的视频的话,就为ta点个赞吧”(具体原话不记得了,来不及截图) 。会让人觉得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应该被看见,不要因为他不是城市里的白领就瞧不起他,会让我忍不住为他们点赞,这比很多短视频平台里千篇一律的双击点赞提示要有温度得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