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刚解放,我们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济模式,一切生产生活都是按计划进行 。城市居民用粮本,按不同工种、职业、年龄,每月核定供应计划 。粮票是粮本的流通模式 。分为全国通用粮票,省市地方粮票,在规定的范围进行流通 。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出差,居民旅行,拿购粮本到当地粮食管理部门核销计划,换取粮票,农民可用原粮换取粮票 。主要还是因为国家整个粮源短缺,防止粮食出现重大问题的一种调措施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重大解放,粮食连年大丰收,以至出卖粮难 。粮食供求紧张局面彻底打破 。到了一九九三年全国各地绿续取消了凭粮票供应粮食食品办法 。到一九九五年用了四十多多年粮票粮本全都退出历史舞台 。城镇居民因工作调动办理的粮油供应关系也停止施用 。
看到这个问答,在脑海里几欲淡去的粮票又浮现在眼前 。
那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 。那时粮票还是生活必需品,一个月我们男生可以从生活委员那里准时领到三十三斤粮票 。拿着粮票就可以换饭票,拿现金再买些菜票就能吃饭了(没有粮票是连饭票都领不来的) 。一个月家里只需要贴上30块钱,吃饭和日常开销就基本够用了 。
那个时候,能吃上商品粮,按月领取到国家配发的通用粮票,那绝对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所以也有人说我们上了大学就是吃上了皇粮 。
到了一九九零年上半年,拿现金就可以直接购买饭票,粮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在街上还可以拿着粮票兑换一些商品 。
一九九三年,国家粮食政策放开之后,粮票就彻底淡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品 。
粮票是九十年代才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粮票是在粮食供应相对比较紧张的时候实行的一种指标供应的方式,粮票就等于是购粮指标 。粮食数量有限,同时还要保证所有人都有最基本的口粮,就对购买粮食进行限制,实行定量的指标供应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滑,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 。后来粮食产量虽然有了提高,但是又开展了备战备荒运动,把多余的粮食必须由国家储存起来,所以还必须对基本口粮进行定量供应 。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使粮食产量有了比较明显的增加 。曾经出现过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在粮食供方面开始放开了,农民的粮食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都可以购买农民的粮食 。这样粮票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不再执行口粮的指标供应了,大家所熟悉的粮票从那个时候起也就退出了粮食市场了 。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粮票
到了学校,发现每个月的粮食是定量的,男女生统一每人每月35斤 。这样有的男生就不够吃,要找女生调剂 。当年学校的伙食没啥油水,我记得饭量大的男生每顿至少半斤,这样一个月粮食缺口就在10斤以上 。我父亲送我去大连上学,东北的米饭很好吃,可是那几天父亲总说没有胃口吃得很少 。多年以后在聊天中父亲才告诉我,当时就是怕我不够吃,所以才把饭票尽量留给我 。
好在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学期 。大约1992年底我们学校就停止使用粮票了,只要有钱,想吃多少吃多少 。男同学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
我想全国的情况应该差不多,都是在1992年前后停止使用粮票的吧 。
我记得一九九零年的时候,我读初一,那时候有段时间住校 。妈妈给我生活费的时候还会给些粮票 。
学校的饭不好吃,我和舍友们会去学校门口的小店吃饭 。一碗酸汤面八毛钱,我给五毛的现金,再给一斤全国通用粮票,二两陕西省粮票 。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学校门口卖凉皮的大姐是河南人,我爸爸去河南出差,带回来有河南粮票,我吃凉皮的时候都给付的是河南粮票,河南粮票没有全国通用粮票那样抵现金多,一碗凉皮六毛钱,我给三斤粮票,大姐会给我多挑一筷头凉皮 。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有一次回家翻爸爸的抽屉,让我翻出好多粮票 。我不敢多拿,觉得全国通用的好用,数了十斤偷偷带到学校,和学校门口卖黄桥烧饼的大哥换了两块六毛钱 。
换了钱拿到手上,我又不敢花 。周末回家又把钱给了妈妈 。
妈妈又从抽屉里取了一堆粮票,数都没数就给我了,我猜想这是给我的奖励 。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37斤粮票,我换了八块钱,剩下的准备留着买凉皮和烧饼吃 。
到了一九九一年,我拿着粮票去吃酸汤面的时候,老板说是不收粮票了 。第二天我又拿着去买烧饼,大哥同样不收了 。
我看着手里的粮票哇地就哭了 。
所以,我记忆中,一九九一年,粮票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推荐阅读